好文章是折腾出来的(修改版)

暑假时,我观看了曹文轩教授在《开讲啦》节目的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好文章是折腾出来的》。看完以后,我深受启发。

演讲的开始,曹教授并没有直接切题,而是将几个小故事娓娓道来,在最后才揭晓谜底。他的演讲一共分为两个部分:演讲与答疑。在演讲过程中,曹教授一共讲了四个小故事,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点,曹教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他在授课后与学员闲聊时,有一位女学员问他:“您知道我冬天晚饭过后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曹教授回答:“我不知道。”女学员说她晚饭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洗碗,因为她家里很穷,穷到连几分钱的蛤蜊油都买不起,洗碗是为了找到洗碗过后,手背那点油腻腻的感觉。也许我们都无法体会,家里穷到这种地步是怎样的感觉,但这就是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宝贵感受,是旁人所无法复制的独特。这也是曹教授列举要写出好文章所具备的条件之一。

曹教授还说,他的文章之所以透净,没有杂质,是因为他从小到大生活在水边,所以他的文章有“水”的特质。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我们独有的经历会透露在字里行间,这是个性,这是经历所带给你的意义,是除你之外的人无法复制粘贴的存在。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我对大自然和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大山哺育我们成长,所以我对坐落于大山里的小小村庄有着无法割舍的情丝。我的文字也带着山里人的印记,干净利落,朴素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是用心在书写着。

第二点,他在答疑解惑时说: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折腾!他也用了一个具体的故事去说明。最开始故事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院子里有一颗柿子树,树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一个叫皮卡的小男孩想将最后一个柿子留给哥哥品尝,因为再过一天哥哥就要回来了。

这时曹教授开始折腾了,他折腾的内容是:正在这时,远处飞来了一只乌鸦,乌鸦绕着柿子树飞了好几圈,这时皮卡忐忑不安地看着乌鸦,生怕它会把柿子叼走。可乌鸦仿佛看懂了皮卡的担心,俯冲下来就把红柿子叼在嘴里飞走了。这时蓝蓝的天空上,一只很黑的乌鸦,嘴里叼着一个红红的柿子。皮卡紧紧跟在乌鸦后面,想将柿子追回来,因为那是最后一个柿子了,哥哥还没有尝呢!皮卡追啊追啊……累得实在跑不动了,就停在一片草地上休息了,可等他醒来的时候,他竟然发现好大一片柿子林。

曹教授问台下的观众:“这时皮卡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观众大声地说:“摘柿子!”可曹教授却说了一句:“错!我们想让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马上去做,要有几个来回,要有几个反复……我还能继续折腾下去哦!”观众当时的表情特别精彩,我也在内心来了个灵魂拷问: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有去折腾吗?

曹教授用那么短小的一个故事举例,将它折腾成一个长长的故事,而且还可以继续折腾下去,这不仅仅是一个思维逻辑的区别,更在于他的“折腾”精神。我知道了文章要想吸引人眼球的话,就不能过于直白,不能过于常规化,要多开辟几条道路,甚至不走寻常路。

第三点,曹教授说“阅读是把弓,写作是支箭”,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箭的速度和力度够不够,与弓的品质息息相关。当我们有足够的输入时,厚积薄发,输出也会源源不断。就像朱熹先生说的一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写好文章,不仅仅靠写就能完成,还得有源头补给,这样才能使写作灵感保持生生不息的状态。

好文章是折腾出来的,这个折腾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阅读。曹教授那部长篇小说《火印》的灵感来源于几十个字的场景,经过曹教授不断地折腾,变成了一部长达26万字的长篇小说。他说在看了这个场景之后,他的脑海中就不断出现那些与之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内容,这些都得益于他平时的阅读积累。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来几点:第一,写好文章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第二,我们要学会折腾,不能过于直白,要多开拓几条“不寻常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点是其他几点的基础——阅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坐拥“灵感源头”。让我们一起折腾起来,把文章折腾得越来越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文章是折腾出来的(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