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沟通总是无效

小A说当她看到这个沟通两个字的时候就开始抗拒,脑子里出现的场景是她的前上级常常与她说的话,“来我们沟通一下”,然后“沟通”之时,就是小A在一边聆听教诲,结束后按照上级的指示和方式去做。

为什么沟通总是无效,我想是因为一部分人对沟通是有误解的,而另一部分人常常以沟通之名,行强加自己观点之实。

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沟通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从概念上来看就能明显看出,沟通需要的是有来有往,有传递有反馈。

可是生活中大部分的对话和沟通,却总是无效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听到沟通二字。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在《关键对话》中给出了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明确自己对话的目的,第二个原则是在对话过程中始终维护安全感。

明确并记住自己对话的目的非常重要,而聊着聊着就跑题大概率是许多人的通病。

《关键对话》中举了个例子,一对小姐妹争着上厕所,由于只有一个卫生间,姐妹俩为了谁先上厕所争吵起来,并互相指责,最后足足用了25分钟,才开始轮流上厕所。

成年人不也常常这样吗?明明是为了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最后却会演变成互相指责。

沟通目标常常跑偏的因为之一,是当我们被情绪掌控后,就会急着为事情寻找责任人,而忘记自己的初衷。

这也是第二点当中提到的需要维护对话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只有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接受的,才有可能敞开自己。

文章开头的小A,对沟通抗拒的原因,正是因为她不能在对话中感受到安全,而是不断被评价,被安排,甚至可能被指责。

那么如何实践这两个原则呢?

第一、专注沟通目标

每一次沟通,其实都要从自我出发。如果我决定找另一半好好谈谈,那么我最终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在日常和同事的工作沟通中,是为了解决工作中什么样的问题?和上级、下属的日常沟通中,是为了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可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就一些生活上的分歧和另一半进行沟通的时候,最后却演变成了互相指责甚至翻起了N年前的旧账。这就是典型的忘记了沟通目标。

所以,时刻记得是为了什么沟通,非常重要。

第二、承担对话责任

也有朋友曾经和我说,明明是他的问题,为什么要我改变。

因为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当双方建立起一段对话关系时,实则是建立了一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的能量当然是取决于双方,可如果我们发现这样的对话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能做且唯一有效的,便是从我们这里中断原有的能量属性,而逐步引向事情的解决办法上。

在一段对话关系里,谁主动改变,谁就能把握对话能量场的主动权。

时刻提醒自己,当情绪产生后,我们既可以选择被它控制,也能有选择控制它。

当我能将责任主体看成自己而他人的时候是有两个好处的。

其一,主体既然是我,那证明是我可以控制和改变的,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其二,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每一个人的反应都有出处,对方的某种行为和某种语言为什么会激发我的某种反应?

承担起对话责任,有助于对话的推进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三、营造有安全感的环境和氛围

安全感太重要了,它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开启一段对话和沟通,更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完成沟通。

人类的本能决定了,当我们觉得对话压力很大,感觉到沉重压力之时,会下意识地采用攻击、惩罚对方、或另外逃向安全港湾(逃避)。

只有在安感充足的环境中,人们才可能畅所欲言。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权威式家庭中的亲子沟通。

一边数落孩子,一边威逼孩子说出事实,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许多家庭中发生。

很多长辈希望孩子“怕”自己,可是当孩子们对长辈恐惧时,第一反应是隐藏事实,而不是说出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不知道事实是否会给他带来惩罚。

营造有安全感的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预设立场。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我们已经给对方贴上标签,认定对方是什么样的立场时,就很难客观更改地开启对话。在职场上尤其如此。

当我们先入为主认为上级不喜欢我们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些中肯有效的建议也看成是对方在对我们挑刺,然后急于反驳。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到当我们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第四、学会倾听与真实地表达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分析会妨碍我们倾听。

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他人。

这大概是我在过往沟通中做得最不好的一点,常常在对方还没有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时,就开始分析是非对错,诊断前因后果。而没有真正去体会到好朋友的感受和需求。

关于真实的表达,书中给到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及请求。

其中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或评估以及明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我们往往很难觉察到哪些说话方式或语句带了评判。因为已经习惯了评判。

比如我们会说你怎么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很少会说我发现你上周买东西花了一千元。

我们也习惯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我觉得”并不是感受,而是想法,感受是“我现在感到……”

学会阐述观察到的事实,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是有效沟通很重要的部分。

具体如何区分,非常推荐看《非暴力沟通》,书中除了阐明了二者的区别,还留下许多练习可供学习体会。

写在最后

真正的沟通,需要我在表达之前,先识别自己的需求并诚实对待,更需要我们充分地聆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于我而言,很多时候,都需要警惕自己成为那个强迫施加自己观点的人,尤其是在一些自己明显占有“权力“优势的场合。

每一次沟通,其实都是认知自我最好的时候。

而高效沟通,还需要继续练习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沟通总是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