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你这样鼓励孩子真的对吗?

图片发自App


01

鼓励在词典里的定义是鼓起对方的勇气,有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它以一种“尊重的”“欣赏的”态度,指向的是行为“干得好”,长期效果是教会孩子“自信”与“自立”。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鼓励,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形成“我有能力,我有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它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组成,从而改变行为。

赞扬等于鼓励吗?

“你真棒”!

“你真乖”!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是鼓励吗?不,这是赞扬。它的指向是“做事的人”,态度是“操纵性”的。

有人会说:“鼓励不就是赞扬吗?”确实,多年以来,我们也一直听到对赞扬的宣传“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改善孩子的行为。”

但有心理学家对赞扬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赞扬可能会在短期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但从长期效果来看,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完全依赖于别人。而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

赞扬和鼓励有何区别呢?

赞扬更多表达对孩子的认可“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做的对”是一种操纵性的态度;鼓励则更多针对成年人的行为“做得好”“谢谢你的帮助”,是一种尊重的、欣赏的态度。

两者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赞扬会让孩子们为他人而改变,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而鼓励则承认对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责任,会让孩子们为自己而改变。

02

如何有效鼓励?

然而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发挥鼓励对于孩子的激励作用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1.成人更多看到的是孩子行为表面上造成的后果,很难识别不良行为背后传递的信息: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2.更多的成人认为只有让孩子为这件事付出代价、受到惩罚,让他的感觉变得非常不好,他才能够“真地”记住这次教训。

3.在争夺权力与报复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时,成人无法把握好鼓励的时机。

鼓励孩子有三大技巧,第一个是描述性鼓励,“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整齐地码在书架上”;

第二个是感激型鼓励,“走进你的房间,我感觉很舒服”;

第三个是授权式鼓励,这个技巧要求你对孩子真的了解,有“证据”支持,并对他充满信心。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少用“我真为你骄傲”句式,或许孩子们更愿意听到“这真了不起!你一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

最好的鼓励——设置“特别时光”

在众多鼓励技巧中,“特别时光”能起到特别的鼓励效果。

首先,当孩子们知道自己和家长有特别的专属时间,他们会觉得自己对爸妈很重要,爸妈很在意他,这样可以让他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其次,安排好特别时光对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一种提醒。提醒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这种爱,才有了父母和孩子在今生相遇的缘分。

最后,当父母因为工作太忙而孩子得到足够关注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家长安排好时间,保证和孩子约定的“特别时光”。

如果因为某件重要的时间,不能在“特别时光”陪孩子了,也要跟孩子说解释清楚,比如说:“宝宝,妈妈这次很忙,我把我们约定的特别时光改到明天的这个时候,你看好吗?”

03

如何确定“特别时光”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呢?

建议父母和孩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计划特别时光的时间、频率和内容,可以把你们在特别时光做的事情列个清单,然后逐一评估,找出适合在特别时光里做的事,然后按照清单的安排严格执行就好。

在我的家里,我和儿子的“特别时光”是经过全家的“家庭会议”进行充分的讨论而确定下来的,我们的清单都贴在我家的冰箱上,随时可以看到,对我和孩子都是最好的提醒。

比如,我和儿子的特别时光之一是每晚他临睡前的十分钟,我会先说说每天对他的鼓励,说说他的进步,然后儿子就会开始说他自己白天最开心的事和最不开心的事,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即便我出差在外,也会在他睡前和他通话,继续我们的特别时光。

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第一,两岁以下的孩子还没到能够理解“特别时光”的年龄,只要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安排。在2-6岁之间,孩子需要保证每天至少有10分钟的特别时光。

在6-12岁期间,孩子们可能不需要每天都有特别时光,但至少每周要保证有半小时,这取决于你们家的具体情况。

第二,在你们的特别时光里,家长一定要关掉手机,确保没有别的事情让你分心,要专心致志地陪孩子,你这样做,是在给孩子传递爸爸妈妈特别在乎我的信息

第三,在特别时光里,你可以就某一件重要的事情和孩子进行分享和讨论,不要涉及过多的主题,让孩子分散注意力力,更不要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你这样鼓励孩子真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