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目前,全世界确诊了将近250万新冠患者。各行各业都受到牵连,电影业尤其惨。
影院倒闭,电影节推迟,无法拍摄。不过,也有幸运儿,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
原因是它举行的早,2月20日,逃过一劫。
今天跟大家聊的,正是柏林电影节口碑逆天的佳作:《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片名貌似很怪,但当你看完后,会发现这几个字才是精髓。
影片一经播出,获得外媒一致认可,烂番茄新鲜度98%,Metascore评分92,妥妥的年度最佳之一。
01
影片内容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个17岁女孩意外怀孕,和表妹从乡下到曼哈顿堕胎的故事。
剧情直白,不代表质量不行。相比国内许多以堕胎为噱头的青春片,它更关注堕胎对女性造成的心理与身体伤害。
这一点,我建议男性更应该看看本片。
影片没解释女主失败的恋情,开头便直奔主题。
女主奥秋第一次去诊所检查时,拘谨、害怕、仿徨,甚至有些颤抖的语气,无不表明她的心情复杂到极点。
影片厉害的地方在于,看着奥秋的神态,能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任何一个普通女孩。
任何女孩第一次去堕胎,也许都会像奥秋一样狼狈。
导演毫不夸大堕胎的戏剧性,近乎真实的场景,轻而易举的就把观众带入情景中。
在得知自己有身孕后,女孩受到的痛苦远远超过观众想象。
胡思乱想,做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使劲锤自己的肚子,乱喝药,厌恶身体,等等。
我想也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如此细腻又真实的女性题材作品。
即便百般折磨,但生活中似乎总有些“善良的人”不顾女孩的未来,劝她:孩子是无辜的,怎么说也是一个生命,生下来吧。
影片中的诊所医生便很“善良”,还告知奥秋说,诊所无法给超过10周的孕妇堕胎。
于是,奥秋只能和表妹从乡下跑到城市。
02
接下来便是本片最扎心的一段话。
曼哈顿的医生问奥秋一些私密的情感问题,以此推断她目前的状态和处境,是否适合堕胎。
对话由医生提问,而奥秋只用回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问:过去一年里,你的男友拒绝使用避孕套?
答:有时。
问:你的男友妨碍你避孕,或者试图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答:从不。
问:你的男友威胁或恐吓过你?
答:很少。
问:你的男友打过你,扇过你耳光,或者对你造成过其他身体上的伤害?
答:有时。(声音忍不住颤抖)
问:你的男友是否曾违背过你的意愿,与你发生性关系?
奥秋哭泣,无法回答问题。
这场对话,是奥秋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哭泣,导演拍的非常克制,没有一丝煽情。
她只是把堕胎过程,每一步都清楚的呈现给观众。
包括奥秋躺在病床,准备进入手术时紧张的身躯;茫然看着窗外的眼神;毫无笑容的表情。
观众明白,一个天真的女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03
除了主线,还有一条副线也让观众心碎。
当奥秋和表妹来到曼哈顿时,由于时间没算好,导致两人没钱买票回家。
最后,他们只好求助于一个在车站刚认识的男孩。
而男孩显然对表妹有意思,去取钱的路上,他要求和表妹两人一起去。
奥秋等待了许久不见人回,于是拖着行李箱去找,在一个大柱子旁,奥秋看见男孩与表妹在接吻。
男孩究竟有没有用钱威胁表妹,影片没交代。但观众们都知道,此情此景,男孩处于绝对优势。
奥秋看着表妹和男孩,她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和前男友。
影片开头没解释奥秋的恋情,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某些补充。
奥秋没说一句话,她只是在柱子后面紧紧握住表妹的手。或许,她此刻也要依靠男孩的钱回家。
结尾,奥秋在车上一言不发,头倚着冰凉的窗户,静静等待旅途结束,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而导演也没呼吁任何口号,只是用这部细腻到让人心碎的电影,告诉全世界。
堕胎,对于女性有多痛。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留言区跟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