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意”,只需意会,不必辩言。——对《饮酒》(其五)的解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饮酒》(其五)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我车马喧。”陶渊明辞官后,把房舌建造在“人境”。“人境”,书中解释为“喧嚣扰攘的尘世”。陶渊明并没有如隐士般归隐山林过一种隐逸清高的避世生活;而是归隐隐于市,与百姓一般生活在这田园之中。“而无车马喧”,“车马”,只有富贵之人才能用的起车与马,所以,这里指的是权贵之家。在这样的市井生活,却没有被“车马”所喧扰。在这句诗中,“结庐”与“车马”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隐”,是远离权贵与仕途。

      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他远离权贵,甚至放弃曾经拥有的奢华富裕的家世。更可贵的是,他愿意“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如果说鄙弃权贵,归隐山林是一种骨子里的清高孤傲,那么陶渊明的“结庐人境”就显得尤为珍贵。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一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承接上一句。问君为何能这样?原因是“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把自己抽离为问者,而又把自己称之为“君”,在这一问一答,仿佛读出了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淡泊的心情。“心远地自偏”,身与心拉开了距离,所以内心自然感受不到“车马的喧嚣”。“心远”不是人远。也正是“在人境”,才反衬出内心的悠远自在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是千古名句。往往用来形容自己闲适淡泊的心情。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写意图:身居田野地陶渊明,在篱下弯腰采摘菊花,在用衣衫拭汗时抬头,不禁远处是被夕阳晕染,绵延起伏的南山。我想,这幅田园写意画的色调是暖色的,让人觉得适意,悠闲。这里的“见南山”是无心之举,不经意的,恰与“悠然”的心态相适,写出了诗人自在闲适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菊”与“东篱”两个意象。“东篱”就是篱笆,与“结庐”相呼应,写出居住的条件简陋;但是,“东篱”与“菊”放在一起,又是如此的和谐。朴素的色调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写照。同时在“结庐”和“东篱”的简朴背景的衬托下,菊的高雅又显得那么恰到好处:淡雅却不孤傲,悠然却不遗世独立,与陶渊明是那么的契合,相得益彰。

        在这里,一切都很和谐、悠然、闲适、自在、顺意。这其中的美好,又是那么的飘然,那么的不经意。只有淡泊悠然的心境才能体会到这瞬间的美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同样在写景: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是最佳的,飞往远处的鸟儿们相伴着归林。这的注意的一个字是“佳”。“佳”是“好”的意思。一个“佳”字,很笼统,也很模糊。在找不到很确切很好的词语形容一个事物的好时,“佳”是最苍白无力的选择。但这个无力的字放在这里,却感觉如此的合适,力度恰到好处。也正是这个词无力的特质,似乎赋予了质朴悠远的图景一摸温暖的夕阳红。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的就是前几句的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幅悠然闲适之境。在这景中有“真意”。这里的“真意”,也许就是在这自然与人的和谐之中。在自然之中,人才会体会到“真”,感觉到自在、怡然之感。褪去了“车马的喧嚣”,内心就会变得淡然、自如。这就是陶渊明想要表达的真意。只是想要极力分辨清楚,却已忘了如何表达。看来,这种人与自然的“真意”,只可用同样淡泊闲适的心境去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也不必言传,只要尽情体会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意”,只需意会,不必辩言。——对《饮酒》(其五)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