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个人职场也有“破窗效应”,善用成长思维及时补窗,逆转持续颓丧

基于“破窗效应”在职场成长中的个人思考,全文近6k字干货。花费您9分钟,我负责还你一份惊喜,相信看完对你会有所启发。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源引自生活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一栋无人居住的建筑出现少许的破窗,这些破窗如果一直都没有人去修补,那么时间一长就会引来更多的人去破坏更多的窗,甚至有人会闯入室内进行恶意破坏。

破窗理论认为,环境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就会诱使人们开始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效应是由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的一个犯罪学理论,并刊于1982年3月版《The Atlantic Monthly》中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它讨论的正是关于环境、心理和行为三者存在的这种连锁关系,少数不良现象如果一直被忽视或者容忍,很快就会给整个环境带来更多更大的破坏。一开始只有别人这么干,接着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干,最后成了大家都可以这么干。一个“破窗”如果没有及时被修复,就会引诱和暗示更多人的人来进行“犯罪”。

破窗理论开始最常被应用于企业管理,认为员工如果违反公司的细小规定,却没有受到惩罚,就会有其他员工,忽略这一违反行为给公司带来的影响,继而导致更多员工肆无忌惮的重复这个行为。

今天为什么要把破窗效应,放在个人的职业管理来讲?

因为个人职场问题同样离不开环境、心理和人为这三个因素,围绕着这三个因素的破窗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职业管理。

而在个人职场的成长,也经常会看到“破窗效应”的影子,比如最常见的对工作出现的倦怠感、自我拒绝成长、对个人职业未来毫无规划等。而这些负面因素的出现,通常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进而诱导出各种心理问题,如颓丧、弃旧、从众和投机心理。具体表现如经常吐槽“不想努力了”、“工作再用功领导也不会注意到你”、“别人也在偷懒,我干嘛还要做的这么追求完美”。

个人一旦在工作上热情消耗殆尽,很容易就会陷入得过且过的境遇,自我催眠“平庸也是一种活法”,进而呈现出温水煮青蛙的局面。这就是个人在职业上出现的破窗效应,想要破解,就要及时“补窗”,把后果扼杀在摇篮中。

1

01、看不见机遇和挑战。

消极的心态,容易让人看不见眼前的机会。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逃至乌江,只剩下若干骑兵。本来他还可以选择渡过乌江,从头再来。却因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最终拔剑自刎。消极无望之时,项羽早已经对自己的宏图大业大失所望。

《易经》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意思就是说君子如果身怀才能却一直找不到施展的机会,那么请选择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是金子总能发光。而不是只困于眼前的困难和挑战,浅尝辄止、消极以对。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技术,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的他,被分配到了最基础、最简单的工作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天天上班就是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然后沿着石油罐盖滴转一圈,最后看着自动输送带把石油罐拉走。这样的工作既简单又枯燥,年轻的洛克菲勒没干几天,就开始感到了厌倦。但是因为暂时还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还是决心静下心来,好好的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他每天都要重复、仔细的观察好几百遍罐盖的焊接过程,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焊接罐盖,焊接机滴下的都是39滴焊接剂。

洛克菲勒就想,如果焊接剂在每次焊机的时候,少滴一两滴,是不是一年下来,就能节省下很多的焊接剂呢?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试验,最终提出了“38滴型”焊接机的方案,并得到了公司的认可。虽然只节省下一滴的量,但正是这“一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洛克菲勒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并没有因为接到简单枯燥的任务,而厌弃工作。反而专注到任务中容易被常人忽视的平凡小事上,最后才见到了别人所未见,做到了别人所不能。

高尔基说:“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

02、巴纳姆效应:错误的参照。

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而且有人也对此深信不疑。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职场上遇到自己难以化解的问题时,会主动归因为自己的性格因素。

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会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身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得名于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他曾评价自己的魔术,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在节目中加入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这样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魔术表演本来用的就是障眼法,但观众却愿意看,还非常崇拜魔术师,始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而有时候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就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而我们却毫无意识。

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来自于个体的“主观验证”。“自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当重要,占据了我们内心的大部分空间。当无法确定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寻找参考,借用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愿意通过相信星座性格和塔罗牌运势,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最终选择。

古人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职场上,通过参照身边人的方方面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但同时参照对象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如果单纯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跟别人的优点比较,都会让结果失之偏颇。

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为合适的比较对象,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而不是反之告诉自己听从“命运安排”。

03、羊群效应:没有主见的职场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散乱的羊群中,只要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就会不假思索的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一只没有主见的“羊”,通常只喜欢追随大众所认同,并默认否定自己的意见,从不会在主观上思考所做事情的意义。只管跟在别人后面,“随大流”。

职场上也存在羊群效应,主要表现为对行业选择的不确定。很多人因为对行业信息获取的不对称,造成对行业趋势的认知不足,于是在某些权威的引导下,出现了职业选择的蜂拥现象。

比如当大家都说IT赚钱的时候,于是很多人都扎堆进入了IT行业;当大家又觉得公务员工资稳定,于是毕业后都涌向了公务员考试;当有人抓住风口赚到钱了,于是大家又都争相模仿......

不管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力总是足以动摇到任何一个对其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在群体的无意识中,很明显理性判断失去了它该有的作用。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更要警惕职场中的“羊群”。不是所有“热门”的都是好的行业,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安全,而是在对职业的选择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并保留足够的危机意识,学会去洞察所处行业中潜藏的危机和机会。

2

01、自我认知的不足。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早就已经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了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因为他们坚信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

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常常会导致职场上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某个职位,不能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盲目跟他人进行比较,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颓丧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自我觉知,说的就是人要学会认识自己。

它具体意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及其状态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身高、形体、容貌,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自我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需要、价值观等方面的觉知或意识。——百科

个体想要做到自我觉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个体本不能避免要生活在群体的环境中,同时也容易受到集体观念和无意识的影响。所以要想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举止,个体就要学会跳出自己,拥有对自己进行更为客观审视的能力。

02、追求社会认同感。

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说:“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人们乐于参照相似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

虽然一般人情况下,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更大概率会是人们应该做的事情。但仅追求社会认同,既存在它的优点,同时也必定存在它的缺点。而缺点就是过于参考他人,而忘记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

当面对职业选择,别人都认为某个选择未来会更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偏向于接受同样的意见。例如某段时期大家都在追捧铁饭碗的时候,很多人最终选择了“铁饭碗”,然而在进入到体制后,有的人才开始表现出了各种不适应。

有的选择继续留在原地,认为即使没有豪情壮志,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而有的人选择忠于自己,离开体制去外面创业。

不管最终的职业走向如何,唯一不变的目的,还是在于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如果平台不行,那就换一个更好的平台。

选择一种职业,更像是选择一种生活态度,把最终选择权交还到自己手上,抓住每一个能够变得更好的决定,而不是任由浮沉,随波逐流。

3

01、拥抱现实。

如何拥抱现实?

《原则》里描述过这么两段话:

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而面对这一过程的心态至关重要。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男青年,靠着做推销员养活老婆和孩子。突如其来的公司裁员,让生活本来就过得困苦的他,濒临绝望。老婆终于忍受不了穷困的生活,选择愤然离去,最后克里斯因为资不抵债,只能带着6岁的儿子流浪街头。

克里斯彻底看清了生活的真想,但是他却没有丢失对于生活的勇气。他接受了现实,同时更加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有一天能够获得成功。于是在一次面试中,他靠着自己的机智争取到了一份成为股市交易员的入职机会,最终靠着那份对工作的毅力,成为了知名的金融投资家。

这部电影的题材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在落魄境遇中逆袭的真实故事。导演在电影的创作上,通过采用现实题材的角度,真实的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正向的生活信念。

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经典的片段,当克里斯的儿子在为梦想感到失落的时候,他立马出言阻止了儿子的消极想法,并鼓励他说,“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总想要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器。如果你有梦想,就去实现它,仅此而已。”

克里斯教授儿子的这一段话,也正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现实:现实虽然残酷,但生活还是应该继续。

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为什么能经常被500强企业所应用,因为对于职场现实,它主张的也是同样的思想:坚定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勇敢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不论它们是什么。

02、正视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

什么样的人,能更快适应职场的变化?那就是自我成长速度远高于职场变化的人。

这就不得不提及职场中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因为当一谈到成长,就必定会把这两种思维模式拉出来做比较。

两者有何不同?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者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对接受到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

举个例子,比如让你对自己做过的一件工作进行梳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习惯性对任务中的信息进行强烈的评估,如果得到结果是不好的,就会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我根本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好的,就会立马给自己贴上积极地标签,“我确实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个能手。”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却不喜欢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过多的评判,而更加注重自己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什么建设性的启示?怎么样才能在下次做得更好?

两种思维模式对信息的处理,都有着一定的敏感度,只是相比之下对于个人职业成长而言,成长型思维,更能帮助我们在职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纯粹的固定型思维者,也没有纯粹是成长型思维者,每个人几乎都处在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交织状态。

所以注意多在职场上培养我们的成长型思维,不要过早地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评判,当然也不要过度纠结自己是哪种思维模式。正视自己存在的固定型思维,通过采取积极复盘的方式,引导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一步步走向成长。

03、保持在职业上的持续性成长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史蒂芬·柯维教授跟我们分享了高效人士的两个重要习惯,积极主动和以始为终。

首先,积极主动。举个例子,面对涨薪问题,积极主动的人会主动选择通过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思考如何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或者直接跟老板沟通涨薪的标准等来达到涨薪目的;而消极的人,则容易把焦点放在老板为什么不给自己涨薪上,并持续的抱怨和难过,最后越想越不愿意积极地工作,反而失去了涨薪的机会。积极主动的人,会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并积极采取行动。

其次,以始为终。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一不小心,就掉入“忙碌的陷阱”,每天开例会、复印资料、接电话......忙活了一整天,本来觉得还挺充实的,直到晚上一总结,才发现真正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忙碌一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果,最后老板责备,同事不理解。在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第一要务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在再根据这个目标,来规划行动的路线。以始为终,才不至于把大把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华尔街顶级投资家、企业家之一瑞·达利欧,通过总结自己40多年来白手起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得出了一个5步实现人生愿望的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并实现成果。

他认为如果能把这5件事做好,你就几乎肯定能够成功。想要成功,就要积极主动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还必须先环绕过以上这5个步骤,同时以目标为衡量标准,以终为始,通过实际的践行,来达成目标。如果想要持续得到进步,就要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然后重复的进行这种环绕向上的模式,并最终抵达更高点位处的目标。

达成目标的环绕向上模式

那么不妨适当的把方法迁移一下,如何在职场上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

首先我们给自己设定恰当的职场目标,一旦目标确定,我们就会开始奔着目标方向,持续奋进。而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就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逼迫自己,直面自己的缺点。而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痛苦,所以我们就要学会冷静下来,分析诊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进而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行执行方案。

接下来,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并得到一个直接的结果反馈。为了得到快速进步,我们就又不得不重复以上的步骤,并持续不断地设定和完成更高的职场目标。

最后:

职场失去热情,工作状态持续低迷、倦怠,是温水煮青蛙?还是逆袭成长?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培养你的成长型思维,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直面现实,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职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随风摇摆,任其漂浮。

选择积极主动,以终为始,一步步去规划,才能最终实现个人的职场成长。


注:金小牛原创,码子不易,如果有用帮我点赞+关注,笔芯!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思考:个人职场也有“破窗效应”,善用成长思维及时补窗,逆转持续颓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