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很短很短,却存在争议,有的在“仁”字上有争议,有的在“巧言令色”的理解上有争议,而且前者较多!

对于在“仁”字上有争议的人我无话可说,因为他们对儒学一点不通,对于后者确实值得说道一番!

巧言令色我们现在也是经常使用的,估计不论谁听到也不会觉得是夸奖人的吧,这与后面的鲜矣仁道是应和的不错!

它的解释为:“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对不对的咱们暂且不下结论!

可是这个词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各位可曾仔细分析过,它难道就是“巧言”和“令色”的并列吗?我觉得不是,我更加认可是主谓宾的结构,意思就是自己依靠巧舌如簧来影响别人,这样理解才是一个普通成语的组合形式,当然并不是说那种并列不能组合成成语!

直接说这两个名词不好,那是扯啊!难道人都要木讷与凶神恶煞?所以不合理!

细想一下不难理解,巧言的对象和被令色的对象是对立双方,要是有人在那里疯言疯语疯形象,谁也不会说他不仁啊!何况和悦的颜色了,就更不可能说是少有仁了!!!“仁”本身就是主客体之间的表达,一个独立存在的任何存在都谈不上仁与不仁!

当然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通过语言表达来达到目的的人是很少能有仁爱之心的!有的地方会说“仁”是真诚,这解释太狭隘了,不真诚只是没有仁爱精神的一个表象而已,所以才说“鲜矣仁”,而不说不仁!如果把“仁”直接解释为真诚,那么就直接说巧言令色的人不仁就好了,不会这么麻烦的表达的!

这是有个涵盖关系在的,巧言令色只是人可能是一种不仁的行为之一,而非绝对!

所以说“巧言令色”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被几乎所有的人都误解了,真正现代人的解释那样,那和误解“仁”的情况类似,也就是不仁,而非鲜矣仁!

最后还是说点关于“仁”的吧,它是孔子相对于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的高级别概念,其实意义很简单,就是以道理的博爱而已,不能只爱自己的小家,要爱大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健康的延续下去,否则私人欲望会将正道覆灭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之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