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一单元2《冬阳·童年·骆驼队》

追忆似水年华——《冬阳·童年·骆驼队》

童年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总是天真无邪,生趣盎然。童年的回忆充满了欢乐、纯真,也许还有失落和泪水。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记叙童年的文章里,作者林海音写了她童年的冬天、她的骆驼、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她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一、什么?这些动物不喝水也能活!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物体中主要的成分,也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人体中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据医学家和野外探险家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完全没有水的环境下只能存活2至7天。咦,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同样被丢在沙漠里,人缺水可能很快就会没了小命,但骆驼不喝水却依然悠闲自得呢?

骆驼是极耐干旱的动物,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三周,甚至不吃东西也可生存一个月之久。但这并不意味着骆驼完全不用喝水。其实骆驼特别能喝水,甚至一次最多可以喝下相当于体重三分之一重量的水!但骆驼的特异能力就在于它可以把喝下去的水储藏在体内。据意大利的自然科学家普林尼说,骆驼有三个胃囊:一个胃囊用来储水;另一个胃囊用来储存吃下去的干草和灌木等食物,并进行反刍;第三个胃囊用来消化。科学家还发现骆驼耐渴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它的鼻子。骆驼的鼻子构造也十分特别,它的鼻腔内布满弯曲微小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会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一层硬皮,这样的鼻子类似一个“保水系统”,可以降低呼气的湿润度,从而节约身体的水分。一般动物呼气时,身体会丧失水分,因为排出的空气温度和体温相同,饱含从肺部吸收的水汽,而骆驼呼出的空气温度却比体温低。由于冷空气所含水汽比热空气少,骆驼通过呼吸丧失的水分比一般动物少45%。

因此,骆驼能够忍耐酷热干燥的环境,能在水源贫乏、昼夜温差无常的浩瀚沙漠里长途跋涉,获得了“沙漠之舟”的称号。

除了骆驼,还有很多不用喝水也能存活的神奇动物。有的动物甚至一辈子都不用喝水!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谁。

考拉也叫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级动物。它性情温和,模样憨厚,有一对毛茸茸的耳朵,浑身长着灰色的短毛,十分呆萌。“考拉”和“树袋熊”这两个名字准确说出了这种小动物的特征。一是它总是挂在树上睡懒觉,二是它不爱喝水。而“考拉”在澳大利亚土著语里的意思就是不喝水,所以“考拉”的意思也就是“不喝水的熊”。考拉一辈子好像只做两件事,睡和吃,它最爱吃的是桉树叶子,吃饱了就睡觉,一天甚至可以睡18个小时,所以活动量很少的它们只消耗很少的水分,桉树叶子里面提供的水分就已经绰绰有余啦。

弯角大羚羊是分布于北非地区的马羚亚科生物,像骆驼一样,同样有着非凡的耐饥渴能力,它们主要以多汁的植物根、芽为食,可以数个星期的时间内滴水未进仍能够正常生存,这是因为弯角大羚羊的肾脏具有阻止流失水分及控制体温来避免流汗的功能。

生活在美洲沙漠中的更格卢鼠,后肢发达,善于跳跃。更格卢鼠也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喝水。它们靠什么维持体内的水分呢?其实,它们也需要水分,只不过它们体内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平时吃的多汁的草或果浆。更格卢鼠把这些食物中的水分储藏在体内,到只能吃植物干种子的季节,就可将其中的水分释放出来,以分解种子的糖分。

介绍了这些“不喝水”的动物,我们大概知道了,其实所有生物的存活都离不开水,只不过有的动物身怀“特异功能”,或者它们吃的食物中就已提供了存活所需要的水分。对于我们人来说,不喝水可是万万不行的。我们不仅要喝水,还要多喝水,规律地喝水,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八臂哪吒”和“四九城”——聊聊北京城的历史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书记叙了她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童年生活。在你的脑海中,北京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北京不仅是我们伟大的首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城市。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北京城的历史吧。

我们都知道,北京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的都城。其实北京城最早建于元朝,它的前身是13世纪修建的元大都。元朝覆灭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先在南京建都,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抢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迁都北京。朱棣在做藩王的时候,就是在北平,他得到帝位后,又模仿南京故宫营建了北京宫殿。在15世纪,先后建成了紫禁城宫殿、太庙、万岁山、太液池、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等。后来,明朝历代皇帝都不断地对北京城进行修建,明朝的北京城格局被清朝继续沿用,持续了近400年。

老北京城也被称为“四九城”。四和九分别指的是皇城的四个门和内城的九个门。

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由内到外有四层:

最内一层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第二层是皇城,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主要设置了供奉宫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种衙门机构。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第三层是内城,清朝时内城住的是满族八旗子弟。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我们在北京乘坐地铁2号线的时候,就会经过这一连串的“门”。第四层的外城住的才是北京的老百姓,这外城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二环以外。所以几百年前的北京城,跟现在的大都市北京相比,规模还是小得多啦。

清朝覆灭之后,北京城在20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老北京城的层层城池大部分都被拆除了。上面我们说的各种“门”,现在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一个地名。

关于燕王朱棣修建北京城,老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八臂哪吒北京城”的传说。哪吒是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北京城可是实实在在的城墙,一个虚幻、一个真实,这二者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呢?

朱棣修建北京城的时候,命他手下两名大臣刘伯温和姚广孝主要负责这件事。刘伯温的名声可以与诸葛亮相比,也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而姚广孝精通儒、佛、道三教,是朱棣夺取皇位过程中的重要谋士。这两位大军师面对这桩差事也头疼,为什么呢?原来,传说北京这块地方原来是苦海幽州,里面有一条孽龙,老是作怪,祸害百姓,最后被拴在了北新桥的锁龙井里。虽然现在暂时太平,可万一哪天这条龙施展妖术跑出来了,多结实的京城也禁不住它折腾啊!要想新修建的北京城繁荣安定,必须得想法子把这条孽龙镇住。

两位军师分头想了十天北京城的设计方案,最后却拿出了相似的设计图纸。这又是咋回事?原来,刘伯温和姚广孝这十天在外勘测地形的时候,都碰到了一个红衣小孩儿,他俩都听到那小孩儿仿佛在说:“照着我来画,不就行了吗?”仔细一瞧,这小孩儿头上梳着两个小鬏鬏,光着脚丫,半截腿露在外面,披了件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镶着红绸子边儿,一阵风吹过,像是几条挥舞的臂膀。这不是八臂哪吒吗?

传说只有哪吒才能镇住苦海幽州的孽龙,这红衣小孩儿看来是奉了上天的旨意,要刘伯温和姚广孝照着哪吒的样子设计北京城,于是两位军师不约而同地拿出了相似的设计图。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瓮城东西的城门是耳朵,正阳门里的两眼井是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分别是哪吒左右身体的八只臂膀。北面城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天安门是五脏口,从天安门到正阳门长长的小道就是哪吒的食道,路边的大小胡同就是哪吒的肋骨、血脉。

“八臂哪吒北京城”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三、台湾姑娘的京味儿回忆

林海音是中国台湾人,她生于日本,幼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到台湾,又在五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北京,一直在北京城南住了二十年,从台湾带来的乡土习惯与北京的京味儿生活早已融为一体。在北京生活的二十年,成了她一生最有滋味的回忆之一。我们来读读,在她的回忆中,老北京有哪些好吃的、好玩儿的。

我的京味儿回忆(节选)

说到吃,我倒要“插播”一下,住西交民巷的时候,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看见饭好了,菜可还没炒,就急得跳脚,怕下午上学迟到。母亲就拿炼好的猪油和日本万字酱油浇在热腾腾的京西稻煮的饭里,吃起来是甘、甜、香,别提多好吃啦。可是半年下来,我们上学的孩子,脸蛋儿就都胖嘟嘟地滚圆起来。

入中学正是发育成长期,我又好吃,自己倒也有几样怪异的食谱:

汽水泡饭。夏季里打开一瓶冰镇的玉泉山汽水,倒入热饭里,好像汤泡饭似的,吃起来非常爽凉。

茶泡饭就酱萝卜。六必居、天源或铁门,都是北平出名的酱园。母亲说我喜欢这样吃,是因为小时候在日本吃“御茶渍”吃的,日本人常吃茶泡饭,日本的酱菜叫“福神渍”的,配着吃也是很清爽的。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吃茶泡饭就酱瓜,就这样也能当作一顿饭。

烧饼夹烧羊肉就酸梅汤。夏季的下午四五点,每家羊肉床子都会烧一锅五香羊肉,香气四溢。这时放学,肚子有点饿,买烧羊肉夹在刚岀炉的烧饼里,旁边如有干果店,就来一碗冰镇酸梅汤,热烧饼羊肉就冰凉酸梅汤,现在想着还是流口水。我想起现在我为什么喜欢吃洋玩意儿叫“潜水艇”的,把法国长面包烤好剖开,夹入烤牛肉或鲔鱼或火腿,再一些生菜、洋葱等,配一瓶可口可乐,意思是一样的啊!

烧饼油条夹泡菜。这是吃早点的,热芝麻酱烧饼夹刚炸的油条,再夹入一些酸辣泡菜,另有一番味道。

自从我们决定不回台湾老家以后,我当然就一天天地成了林怀民所形容的我:“台湾姑娘,而有北京规矩。”饮食、语言,我都是京味儿了。闽南话虽然说,但是变成了“北京台语”。

就在我家斜对面,是名为“永兴寺”却看不出庙样儿的房子,俗名儿叫“南柳巷报房”。它在北平的报业史上却是得写上一笔的,因为永兴寺成了北平报纸的派报处,每天清早四五点,天还没亮,所有批卖报纸的都集中在此。就在我家墙外,一片聒噪之声,因为他们就蹲在墙根儿等报。卖杏仁茶的挑子也来了,冬境天儿,北平人习惯早上喝碗杏仁茶,热乎乎的,取暖。等到各报馆把报纸送来了,又得吵闹一阵,因为先批买了报,先送、先吆喝,先卖钱呀!

北平街头的吆喝,是抑扬顿挫,各有其妙语及悦耳之声。报纸本来不是街头小吃,也没有敲梆子打锣,或以藤棍击其所卖之器,像卖缸瓦瓷器的敲缸瓦瓷,焊洋铁壶的敲铁壶,收旧货的打洋钱大的小皮鼓,磨刀的打一串穿连的铁片。受小朋友欢迎的是糖锣儿的,他的小木槌打在小铜锣上,清亮的锣声没几响,小朋友就都从小宅门儿跑岀来啦!围着挑子,看上面有百十样儿好吃、好玩、好看的东西,如果蛋皮、酸枣面儿、青杏儿醢蜜、彩色玻璃珠串、小泥人儿、汽水球、香烟洋画儿、贴纸画儿、小玻璃戒指、手镯,等等。没有钱的小孩儿站在挑子边,以羡慕的眼光看这看那,拿起这看看,问价儿;捏起那儿看看,问价儿。打糖锣儿的,早就知道谁手里捏着钱,谁一个子儿也没有,就瞪眼哏哆说:“少动!回家拿钱去!”看,多么伤小孩子自尊啊!

四、“胡同”的由来

说到老北京的建筑,最有名的三样儿就是王府、四合院和胡同。许多游客来到北京,顾不上看那些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而是喜欢钻进曲折幽静的小胡同里面溜达。胡同是居民区中的一种狭长通道,两边是院落的墙体。在宅第之间,胡同形成了一条窄而长的街道,有利于宅院的通风、采光,方便居民们出入。胡同大多靠近闹市区,但是胡同里面却又十分清静,可谓闹中取静。胡同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场所,老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胡同,俨然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张名片,“胡同文化”也是老北京民俗风情里的重要部分。

那么,“胡同”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从历史来看,北京的胡同在元朝就开始形成了。元朝时,蒙古语中“城镇”被称为“浩特”,蒙古人来到中原后,也用“浩特”来称呼城镇街巷,久而久之,“浩特”转音为“胡同”,被广泛使用。还有一种说法,在蒙古语中,“胡同”一词还有个意思是“水井”或“有水井的地方”。北京在历史上是个缺水的城市,吃水依靠水井,有水井的地方往往有居民聚居,因而“胡同”因为水井的含义而成了街道的代称。

北京有上千条胡同,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名字。说到胡同的名字,那可真使人大开眼界,因为老北京的胡同名字实在是千奇百怪。不信你听听:驴市胡同、银碗胡同、金鱼胡同、井儿胡同、鸡爪胡同、果子胡同、麻花胡同、帽儿胡同……小小胡同,名字可谓是包罗万象。还有很多胡同,是根据胡同本身的形象特点起的名字:比较宽的胡同就叫宽街,较窄的就被称为夹道,斜斜的胡同被称为斜街,曲折的胡同被称为八道弯……老百姓给胡同起名字也真是起得随心所欲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个有趣的“胡同之最”吧!

最长的胡同是东交民巷。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有1552米。东交民巷在近代曾是著名的使馆区,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这段历史为东交民巷留下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现在的东交民巷已经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

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长度仅有二三十米,位于老北京城南琉璃厂杨梅竹斜街附近。

最窄的胡同是钱市胡同,临近前门大栅栏。钱市胡同全长55米,它有多窄呢?平均宽度0.7米,最窄处只有0.4米,仅能容下一个人通过,还得是个身材苗条的人。钱市胡同的名字正道出了它的来头,它起源于清朝,曾是最早的进行银钱交易的官办“金融场所”。

拐弯最多的胡同是西城的九湾胡同。九湾胡同全长390米,拐了13道弯,直弯、急弯、斜弯、缓弯比比皆是,真是弯连弯、弯套弯。北京城的胡同大多数都是直来直去,这种拐弯拐得叫人迷路的胡同大概只此一条吧。

最古老的胡同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是元朝就修建起的胡同,一直到现在保存了700多年。砖塔胡同里的确矗立着一座元代的青砖古塔,这座塔叫作“万松老人塔”,是老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古塔。在20世纪初,鲁迅曾经在砖塔胡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等小说名篇。

关于胡同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它们是老北京最鲜活的历史见证。如果有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去这些胡同里面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有温度的老北京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一单元2《冬阳·童年·骆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