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700:15:2000——再塑大秦帝国兴亡得失立体画:评《大秦帝国启示录》

《大秦帝国启示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平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史)以大秦帝国700年艰辛创业、15载繁华落尽、影响后世2000年的史实为源头,于“人、势、时”的利害分析中勾勒大秦帝国的兴与亡、正溯大秦帝国得与失的一部立体的、全面的通俗史论,既有浓厚的学术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2018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者信奉“九九归真”,将全书分九个篇章——

第一章“寻踪:秦人创业七百年”,从秦人族源到周秦之变,介绍秦人长达七百年的进取与辉煌,引出秦人性格和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在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由“王制”到“帝制”的优劣性。

第二章“实情:天下并非真一统”,说明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后的秦帝国,无论在政治抉择、派系斗争,还是外部环境、内政修治等方面都步履维艰,而秦始皇的独特性格对尘埃尚未落定的幼年帝国走向至关重要。

第三章“祸源:成败皆由法家起”,说明法家思想对秦人立国、发展直至辉煌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秦帝国之“惟一”纲的严重后果。

第四章“探迹:千古一帝蜕变记”,从苦民、劳民、封禅、求仙、焚书、坑儒等方面说明秦始皇走向自己的反面,直至扶苏被逐,最终导致秦帝国的灭亡。

第五章“异化:并非二世在秉政”,介绍二世胡亥篡位,李斯惟己无国,赵高篡权祸秦。

第六章“夭亡:一曲未尽国已亡”,介绍“苦秦久矣”终于爆发农民起义,纷争再起、楚汉争霸,大秦帝国15载昙花一现。

第七章“安魂:百代都行秦政法”,以时间为轴,介绍汉唐到近现代对“秦政”的评价变化,肯定“汉承秦制”、中华政治文明历2000年而一脉相承。

第八章“秦殇:进取精神永不朽”,悲痛秦帝国“自朽自败”的瞬逝,肯定帝国、军团所创造的秦文化的巨大历史意义。

第九章“返观:大秦帝国兴亡哪个进程表”,梳理从公元前770年秦立国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历史进程表。

《大秦帝国启示录》对于秦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的概述,通过对这段至阳至刚的历史叙述和评述,历史的温度通过文字洋溢出来;同时,借用重点人物和重要事件,深入浅出地叙述和分析历史,给不熟悉秦史的人,提供了一部绝好的、把握秦史关键点的读物。本书的作者马平安先生,也是一位有名的历史学者,具有卓越的历史见识和以史为鉴的史家之精神。诚如作者自述,“力求用材料来讲述历史,用历史来观察人生,用人生来透视心灵,用心灵来感悟家国的兴亡以及国人应该担当的天下责任。”

一、人也:七百年漫漫征程终登峰(创业)

秦是一个悲壮的朝代,曾长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正国”所欺,每当他们提起秦国,都是那个披肩左衽,终日如蛮族一般生活的地方。周王室封了一块被西部戎狄占领的土地给秦人,秦人靠着剑与血把空头支票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土地,秦人子孙在先人的历史下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功绩,襄公始立国,穆公霸业成,商君法行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振长策而御宇内,终成天下一统。

一部春秋战国史,就是一部大写的大秦帝国奋斗史。关于这段历史的读物,从当时之人到现世之家,都有很多记述,如战国时期的《周易》、《鬼谷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现代史学家王蘧常的《秦史》、当代史家马非白的《秦集史》、林剑鸣的《秦史稿》、张分田的《秦始皇传》以及《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大秦帝国》、《秦朝那些事儿》等历史小说创作。但一部专门的帝国启示录或者史论著作,却还罕见。《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出版名为《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的史论作品,曾被史学界驳为“隔行论史”。诚然,创作和史实启示是由天壤之别的。创作作为一种美好的追求,固然可以唯美绝伦,但缺少说服力。而史实启示,才真正赋予人无限的力量和学习的可行性,《大秦帝国启示录》就是后者。

所谓“势也?人也。”在开篇《寻踪》中,作者就写到:“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秦人也有自己的特色:尚武、刚猛、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但也有纯阳纯纲、偏激固执的消极一面。这是由秦人的生存历史所造成,有历史的惯性所铸就的。”秦人为了改变“蛮夷之邦”、“附庸之国”身份和形势,并不是一味的认命,而是奋力崛起,于是有了秦民族代代相传的质朴、尚战、无畏、智慧、粗犷、坚韧、进取的活力和务实、开放、包容、开拓的传统。

秦人是“进取与奋斗的化身,是至刚至阳的代表”。在春秋战国的大乱中,秦国犹如纷争下的隼鹰,瞅准“天下共主”的必然形势,借助经济、文化、军事等系列变革,五百年来不断强壮自我、削弱他国,最终力克群雄,导致周秦之变。

秦人正因这样气吞六合至阳至刚的精神,从西部边陲崛起,前所未有地将中国统一起来,并且开疆拓土,为后世的一统奠定基础。

但同时作者也很敏锐的指出,秦人至刚、严酷的性格和实用、唯才的举措是乱世成就英雄、治世埋下祸害的一把双刃剑。

二、势也:十五载霎那繁华凋零去(守业)

秦人这种只有刚而缺少柔的政治文化,导致秦朝缺乏稳定统治中国的力量,在各种必然和偶然的历史因素下二世而亡。正所谓“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诚如张分田《秦始皇传》所言:“欧亚大陆这个时期的大帝国都带有铁的色彩:以铁血的手段构建帝国,以铁血的手段拓展疆土,以铁血的手段维系王权。在血风腥雨中,这些大帝国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也不可避免地铸就了历史性的暴虐。”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精良的军队,最严格的法律,最有效的行政,却造就了一个短命的帝国,仿若天上的流星一样,照耀世界而转瞬即逝。秦帝国是短暂的,原因有很多,李斯赵高祸乱朝廷,公子扶苏愚忠愚孝,始皇穷奢极欲等都为帝国敲响了丧钟。但最重要的是,秦帝国未认清“现势”!

春秋战国的时势是民众期盼结束纷乱、“天下共主”。“秦帝国统一之以后,本该借统一之威改弦更张,儒法兼用,以柔术安国,柔中有刚”,而秦依旧“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不仅不知战后民心盼安、“与民休息”的重要性,相反,皇权无限膨胀、走向异化,民生更加凋零、水深火热。此时,大秦帝国的权力群体已不愿知势、顺势。

“物先自朽,而后自败”,最终“苦秦久矣”的反抗一触即发,速呈燎原之势。所以说,灭秦者,“势也”!此势之凶猛,犹如饿虎下山,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206年子婴自缚出关投降,仅仅3年时间就推翻秦人700年奠基的帝国大厦。

三、时也:两千岁政治余光照百代(续业)

大秦帝国是个悲壮的存在。国虽亡,政却未息。

秦的政治制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华帝国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无数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文明是了不起的。

秦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却出现了“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奇迹,甚至可以预见,如果秦国在存续几百年,汉人,会不会变成秦人?

从太史公、张居正到王夫之、恽敬到易中天都对“秦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封建大帝国,它所建立起来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军事、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等制度,成为了身后历朝历代奉行不变的政治模式。

大一统的帝制需要大一统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用郡县取代分封、用中央集权取代分权、用皇帝丞相分工取代诸侯交替服务天子等制度,是应时而适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伤筋动骨的大改造,是“王制”走向“帝制”、巩固大一统的必然。虽然随后朝代更迭不断、治乱平衡不定,但统一的趋势、统一的时代模型没有改变,所以,符合大一统时代、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秦政治体制能成为后世承袭的模板,成为光照后世2000年的初始之光。从这个意义上讲,2000年封建王朝,未必不是秦帝国事业的另一种生命延续。


总之《大秦帝国启示录》从“人”、“势”、“时”三个维度,运用大量史实和史论介绍了秦帝国创业、守业和续业的历程,并从重点人物和重要事件入手,解析秦人的性格、秦文化的利弊,绘就了一幅大秦帝国兴亡得失立体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积极的一面值得现世学习和延续,消息的一面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警惕。

在集中重要笔墨介绍秦史,让读者通过重要线索了解秦史、掌握秦史的同时,更能带动读者通过历代史学家评论、思考帝国兴亡得失的原因,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只是一般史书上介绍秦国创业都是500年(作者在文中偶也使用500年),作者使用700年追溯至更远,但在年表或文中都未明确交代清楚起始时间或事件,容易让人心生疑窦。当然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评出来的,这对整本书可以说“瑕不掩瑜”。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700:15:2000——再塑大秦帝国兴亡得失立体画:评《大秦帝国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