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为什么而写作?

文|傅言

写作

1

关于写作的好处,我当然可以说出一大堆,可以深化思考,可以镇定情绪,可以提高表达,可以总结经验,可以磨炼耐心,可以记录生活,这些好处有些是我自己感悟出来的,有些是我从别人那听来并深以为然的。相信你也能说出一大堆来。

既然是这么有益的事情,坚持写作这个行为绝不会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吧。可是写作之后要把它发布出来,还要把链接传播出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个动机引来了一些猜测。

我不是突然决定要每天坚持写作的,可能好几年前我就有了这个念头,可是懒惰拖延了写作,直到2019年11月21号,掐指一算,这是个黄道吉日,我就这么开始了坚持写作。

我每天把文章发布在尘封已久的个人公众号上,并发布在一个阅读群里。群规让大家带着“我要分享”的标签分享内容,于是我每天把文章的主旨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带标签发布在群里,随后附上文章链接。

第八天群管理员在群里圈我,建议我适当分享高质量文章,不要每天发自己公众号,立马又追加了句你的文章也很棒,可以看这是不带私心的礼貌建议。

我自己思考了一下,第二天还是继续在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管理员立刻给我私信,重申让我不要每天分享自己的公众号。

我问他: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群规禁止每天分享自己的公众号,还是因为有群友反应了每天分享自己公众号文章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他反问我:每天只发自己的文章是为什么呢?

2

在知识付费浪潮的背景下,你很容易理解管理员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是有动机的。当知识越来越接近一种商品,分享个人公众号也越来越像是广告。

我无法否认这个举动起到了广告的作用。事实上,市场经济下,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广告。即使你不直接从这件事获得经济报酬,你也通过你的行为塑造了个人形象,或者按现在时髦的话叫个人品牌,在以前叫个人口碑。

在公司里,项目组成员由负责人挑选,负责人就是通过其过往业绩来判断是否吸纳,成员也是通过负责人的过往荣誉来判断是否加入。在学校里,学生看老师的往届生成绩判断其能力大小,老师看学生过去的成绩排名判断其水平高低。在生活中,遇事你去找谁求助,正是通过他过去做的事来判断他是否靠谱。

你的行为定义了你这个人,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个人广告。商业社会,人人都在自我推销,且人人都需要自我推销,无非是推销形式各异。

3

假设你把“每天持续发自己公众号链接”换一个场景:以前,没有网络时,写作者持续向报社杂志社投稿,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同一场景。

选择在这个阅读群发布文章,是基于对群友拥有共同爱好取向的认知,就像选择对路的报社投稿一样。

人当然可以孤独地写作,但人总归是有表达的欲望,他渴望理解,渴望交流,甚至渴望影响。

4

我对管理员的提问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不能每天发自己公众号是否是群规禁止?假如是的话,那我当然必须遵守规则,毕竟这个群是由其他人的影响力凝聚,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群规当然是一条底线。

发自己公众号的文章是否是群友抗议?假如这个行为已经影响了群内正常生态,让群友产生不适,即使以前不是群规,此事之后或许将成为新的规矩,又或许是“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规矩就是这样,你不想逃离它,又无法改变它,就只能遵守它。

然而,如果这是一种偏见。那这个问题就可以沟通。我能理解现代人对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警惕,然而,即使分享别人的产品,恐怕也可能撇清不了分销的嫌疑,因而全盘否定或许有些因噎废食。

“我要分享”这个版块初衷是为了增加进群友交流,提高群内信息质量。社群和群友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和内容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可以提高平台质量,好的平台能吸引好的内容;优质的群友能够组建优秀的社群,优秀的社群能吸引优质的群友。两者都是自我加强的正向循环。

开放的分享窗口,个人无法去筛选质量,筛选的过程只能交给集体生态。毕竟分享者本人只会分享当下他能提供的好东西,有个人局限性;而对于整个集体而言,好东西有人追捧,坏东西无人问津。

我把内容提要发布在群内,随后附上链接,有兴趣者自会点进去一览,非同路者自然不屑一顾,倒减省了全文发布强制刷屏的扫兴。我个人暂时还未意识到这个动作的不妥之处。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现在就去做吧。以目的为驱动力的行为持续不了,真正能够长久的只有乐在其中之事。群体和时间会给你客观的反馈。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013】为什么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