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他们,你觉得,你真的很努力了吗?

记不清在哪有人推荐《破圈》的这本书,昨天用了4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作者是个台湾作家,讲述了自己21岁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到毕业,现在又帮助其他的想去哈佛留学的同学的各种经历。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MBA,聚集着世界上最优秀的商业人才,每年从世界各地的申请中,苛刻的挑选精英。

全球申请者人数众多,不同的文化,教育层次,职业背景,可是每届只招录900名,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用作者原话讲就是:如果你只是“今年试着申请看我能不能进入?”千万不要那样想,如果有那样的想法,你就不要去做个事情了。你真的认为,只用百分之八十力气的人,进得了前二十名的MBA学校?不要浪费力气了!

只有在准备ྭ百分之百确定才提出申请。而一旦百分之百的确定,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努力,不要回头。

作者本人,提前了三年时间开始准备,提前推演每一个申请细节,而且作为一个英文报记者,作者即便是非常擅长写作,但是一篇申请论文都要写上一个月,还请过3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和教授反复检查修改。

真正的践行了那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总算接到了录取通知,也别高兴太早,

这也不算是彻底通过了!

紧跟着就是个别指导功课,要求证明自己经学会信息科技、会计、营运、财务等课程,而每一门课程指导都有500多页的PPT,每章都有练习作业,绝对震撼。

这还没有开学!!!

千辛万苦的申请通过了,那才是开始。

必修的第一年,那真叫修行。

同学中有刚退役的F14战斗机的女飞行员,有原籍印度却在新加坡的麦肯锡做工作的投资顾问,有日本的商界精英等等。

教授是刚从高盛投资银行副主席位置退下的知名哈佛校友。

授课方式是,教授提前会发3到4个案例,每堂课教授都会提问50%的同学发言,你的发言被完全记录,用于评分。

分数分三级,班上九十个人里,有百分之十会得到一级分。也就是说,每个科目每个班里会有九个人的成绩会居全体之冠,课堂上的表现与期末成绩,各占了分数的百分之五十,三级分的意思一模一样,只不过在末尾而已。换句话说,每个班上会有九个同生的总分垫底。

通俗点说,没有真正的分数,不论你的分数多高,

只要比其他同学差,你就有可能毕不了业。

教授的内容,都是针对案例企业的困境,面临的各种竞争,该如何采取措施应对?

一般都是先找案例中所在国家的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点名其他同学以完全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必须要有论点,详实的论据。

经过激烈的论证,最后达成共识。

然后,现场连线现实中这家企业的领导人,领导人会点评同学们的发言,讲述实际的情况,在对比自己的论点与真实发生的现状。

每堂课80分钟,每天3堂课,这二百四十分钟扎扎实实,辩论不休,必须提高注意力,持续关注。

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提问发言,或者被其他同学攻击自己的观点。

书中原话:哈佛商学院的教室不是为害羞、心智软弱、信心低落的人准备的,而是试着映射出压力、急迫、期待,同时成功到达目的。

教授的提问永远都是:你会怎么做?

你要发表自己前一天晚上准备的论点,并捍卫你的观点,用数据和分析来支持。

假如你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让我想想,我没有读过这个案例。

那就完了。

如果没有在三堂课中发言,

那就完了。

15周,周周都是考试,如果考试没过,

那也就就完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问题。

上课听不懂?

下课去问教授,或者自己去研究。

没有接触过财务?

每晚多看三十多页书去学习。

不会EXCEL?

自己想办法练习。

作者每天都是下午三点到凌晨一点半,在宿舍弄清楚案例,读懂细节,各种EXCEL,图表,周末也不例外。

书中原话:那就是像在上西班牙语课,生平生平第一次学习这种语言,结果却在上课前一天发现,不但得先读懂课本,做好功课,还得在第一堂课上使用西班牙语和每个人讨论,而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已经有六年经验。

好的一点是:哈佛有着良好的住宿条件,各种丰富的社交活动,和世界各地优秀的大企业高官交流的机会,

最主要的是有着良好的择业机会,非常高的薪资待遇,以及遍布全球的哈佛校友资源。


总结起来就是:

真实的案例教学方式,

大量的案例练习,

强迫进行观点输出,

激烈的思维碰撞,

迅速的结果反馈。

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

这个世界上比你厉害的人还比更你努力,

你还有什么理由早上睡懒觉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起他们,你觉得,你真的很努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