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7虽只是读完,依旧想写写读感《红与黑》

所有的一切,都是矛盾的存在着。

——来自网络

前言 

这本书看完应该有两个月了,下一本《大卫.科波菲尔》都要看完了。

这本书应该算是世界十大名著里倒数第二短的,但是个人觉得相当难读懂,最不好读的了,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买错了版本,翻译出现了错误,怎么感觉语句这么不通顺,

后来知道了,因为前面读的书太注重于简单的叙述事情,而《红与黑》让郭宏安译的有点“高深”的感觉,所以读到一半才开始适应他的叙述。

怀孕那年因为篇幅短,最优先选择读此本,可是即使硬读,我都读不下去,唯一记得就是男主人公的名字:于连。

仅两个字,在外国著作里算过于简短的了。

今年打开,书签还停留在那里,但是从头读的,读了近两个月。

因为是政治,我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

为什么还要写这篇读后感,因为有个别的片段一直在脑海里,我需要找个地方储存起来,感觉这是“一项任务”,

而且我读完的那几天,我脑袋里一直出现书中的画面,对于连的一生表示同情,但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感觉他也值了,并没有觉得可怜。

还有一件事,写完这篇读感,它可以回到书架中去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01

中规中矩写一篇读感,先介绍一些故事情节。

本人所有读感只是个人见解,不做任何探讨,不接受任何批评,当然也无需表扬,就是纯属爱好。

这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写作背景是封建年代。

我只能照着大概记得的来写了,可能会出现错误。

于连出生于底层木匠之家,身材瘦弱英俊,在农民里有点特殊,有点“小白脸”的意思。

备受父兄的欺辱和虐待。

自小有一个牧师喜欢他,教育他,希望以后于连也可以从事这样的工作,已经相当了不起。

于连记忆惊人,能够背下《圣经》而且还会多种语言。

被牧师推荐去了当地应该是县长(德.莱纳)家做家庭老师,

他第一次进入县长家,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德.莱纳夫人,应该也是于连接触的第一个女人,被其深深吸引。

他的第一段爱情就此开始,做了德.莱纳夫人的情人。

始于诱惑,终于热恋。他最初和德.莱纳夫人在一起,起心竟是出于对上层社会的报复,出于他自己的虚荣心。

从开始到结束,德.莱纳夫人一直都在承受良心的谴责,甚至我能感觉到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爱,已经折磨她不想活下去,她找牧师忏悔她的所作所为,

尤其在于连离去她后,她每一天都活在煎熬之中。

即使她拥有的婚姻,不是她想要的,在他们的国度和年代也同样重视门当户对,但是她的身份,她的家庭和睦也不会被搅动的惊天动地,况且德.莱纳夫人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们。

于连野心勃勃,一心想步入上层社会,我发现在国外小说的描述中,等级要比中国分明的多。

于连被德.莱纳夫人出资去那种牧师学校深造,在学校中,于连虽不受同学们喜欢,却得到校长的喜爱,于连为了自己的目的步步明确,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搞仕途的人,需要读的书了。

于连被推荐进入的第二个家庭,可以称为是市长(德.拉莫尔)的家庭做秘书,并受到市长器重,

第二个女人出现,市长家唯一的女儿,德.拉莫尔小姐——马蒂尔德,

如果第一段是于连勾引的德.莱纳夫人,走向深渊,

那么第二段是马蒂尔德主动争取的。

从进入这个家,于连最看不上的就是马蒂尔德小姐,觉得太高冷,尤其和德.莱纳夫人比起来,完全相反,

依旧是出于虚荣心在作怪,如果没有于连的出现,马蒂尔德小姐是有好多贵族追求者的,甚至可能是王族的贵妃,

这也是他父亲的荣耀,

在市长家里,德.拉莫尔小姐说话最有力度,也最受宠,她的哥哥们都不能与之相比。

于连骨子里也是高傲的,他并不想搭理德.拉莫尔小姐,可是正因于连这一点嘚瑟,反而一再吸引着德.拉莫尔小姐,

由于连的抗拒到于连享受那种成就感,于连当初的想法:她爱的是我,而不是你们贵公子,他看那些贵公子都有了藐视。

这一段爱情,让于连得到了他想要的,

以马蒂尔德从小接受的贵族教育,最初的不屈服想控制于连,到最后不能失去于连,接受于连的一切指挥,

于连越冷漠,越疏离,在她的眼里越有魅力,越伟大,

马蒂尔德有孕,她向父亲承认了一切,而一个贵族的名声是相当重要的,

或者马蒂尔德为了于连一再的威胁她的父亲,

给了他们很多钱,可以从这个家消失,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他们的生活,

可能还是市长实在不舍得这个女儿,给于连安排了一个相当好的职位,于连终于进入了上层社会。

在于连接受任职,他们赶往目的地的时候,一切被一封信打破:

德.莱纳夫人在和牧师忏悔中,让牧师洗脑了,德.莱纳夫人揭露了他们过去的一切,

在信中指明:于连是一个贫穷而贪婪,靠着彻头彻尾的虚伪,通过诱惑一个软弱无力、不幸的女人,试图谋求社会地位,出人头地.......凭良心讲,我不能不认为,他为了在一个家庭里获得成功,其手段之一就是竭力诱惑这个家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当市长看到这封信时,要求女儿立即离开他的身边,并撤销了给于连的职位和金钱。

当于连看到这封信时,他对马蒂尔德说了一句话:“我不能指责德.拉莫尔先生,他是公正的,慎重的。有哪一个父亲肯把心爱的女儿交给这样的一个人呢!再见吧!”

于连买了两把枪,手枪装上子弹,他赶往德.莱纳夫人的城市,在教堂见到她,胳膊发抖“我不能”“我真的下不去手啊。”

但最后,在德.莱纳夫人低头的瞬间,于连朝她开了一枪,没有打中;他又开了一枪,她倒下了。

02

故事发生了大转折,这本书一共是460多页,在最后的50页谁会想到居然会这样,来这么一出。

从平地艰难的爬到了天上,还没来得及享受,就狠摔在地上,回到了起点,或者说还不如起点。

于连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于连时刻想的都是德.莱纳夫人有没有死。

夫人没有死,而且正因为于连朝她开枪,说明于连深爱着自己,

马蒂尔德不顾自己的身份,来到监狱看完于连,竟受到于连的厌恶,不想说一句话,

于连极力承认自己蓄意杀人,要求判死刑,

而马蒂尔德动用一切关系,要赦免于连,

夫人没有死,也袒护于连,并去狱中看望于连,当于连看见德.莱纳夫人来看他,他的欣喜竟似一个孩子,而且希望她一直陪着他,否则他就立即死去,

这种爱情是我不能理解的,可能我看的也不够深刻,

而且于连的这种行为受到贵族夫人们的认可,她们为他求情流泪,

狱中的于连终于从社会角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

于连一心求死,不改口供,

被押两个月后于连赴刑。

于连入狱后,抛弃了幻想,走出了假象的陷阱,恢复了真实的自我,能够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过去和所爱的女人,

他在狱中也发觉自己深爱的是德.莱纳夫人,而对马蒂尔德只是出于征服,

甚至于连要求孩子出生后归德.莱纳夫人抚养。

于连要求德.莱纳夫人发誓活下去,好照顾马蒂尔德的儿子。(于连一心希望是儿子)

按照于连的遗愿,马蒂尔德买下了他的尸体,她怀抱着于连的头颅,亲手埋葬她情人的头颅。

小说最后一句话:德.莱纳夫人信守诺言。她丝毫没有企图自杀;然后,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

故事完。

03

应该就是最后那半页,给我造成了恐惧感,

两个女人对于连的爱,直至毁了自己的一生包括付出生命,

马蒂尔德捧着于连的头颅亲吻额头,这画面让我发冷。

爱情的力量太伟大了,

但是我想,作者肯定不是要传达怎样的爱情,既然是批判现实的小说,那么他最想表达的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小人物的悲惨的一生,

于连19岁进入贵族当家教,改变了他的一生,到他23岁去世,仅四年

仅仅四年,他羡慕着上层社会,他满脑子“发迹”“往上爬”“飞黄腾达”,当他都经历过,在狱中终于可以放下一切盔甲,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觉得自己死有应得,所以一心求死,方得解脱。

作者刻画于连这个人物,可能我根本理解不到位,

因为在文学界,《红与黑》在国外似,《红楼梦》一样,有“红学”

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度及其价值是相当大的。

于连代表着“一个阶级的年轻人”,即“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厕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的农民反抗封建贵族。

他并没有懊悔一时冲动是自己进了监狱,坏了自己的前程,误了阶级的大事。

他内心平静,在狱中终于安稳入睡,并终于有心情可以好好看到窗外美丽的景色,

他在狱中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他也想多活五年,好好和德.莱纳夫人共度时光,他想享受真正的幸福,

他对德.莱纳夫人说:“你要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

最后于连恢复了真正的自我。

于连和马蒂尔德的爱情是他一次巨大的社会成功,虽然有他的利益所在,有他的征服所在,但是自从马蒂尔德有了身孕之后,于连对她是温情的,于连也是想拥有简单生活的。

但是当他在狱中,可以冷静思考他与马蒂尔德之间的感情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他爱的是德.莱纳夫人,

在狱中于连卸下所有包袱,理智的对待马蒂尔德,并合乎情理地为她设计将来的道路,她依旧还可以回到她的家庭,嫁给一个贵族,在狱中,反而把她当成了一个朋友,没有怨恨,没有谴责,只有内心的歉疚。

在最后,马蒂尔德坐在蒙着黑纱的车中,手捧情人头颅,亲自葬送,不是做作,不是疯狂,这是她眼前这个平庸乏味丧失活力的贵族阶级的挑战。

04

写到这,又把译者的序看了一遍,我都不知道我想要表达什么了,可能都不重要了,

如果对我有什么启示,

其一:享受珍惜自己的安稳及拥有,

其二:虽然我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你想得到什么,都要增加其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千万别葬送人生,或者损坏他人。

虽然可能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步,但是我并不喜欢于连的可做可为,尤其和上一本《飘》郝思嘉的所作所为比起来,于连给我的感觉是典型的“小白脸”。

也只有于连最后的做法,我认为他是对的,

或者我觉得他有点贪心了,他也许并未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最后才醒悟,他只是想和德.莱纳夫人共度一段时光,

在最初他进入德.莱纳家中,就有一个侍女特别喜欢于连,并愿意嫁给他,可是于连野心太大,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他根本不屑。

或者一切罪有应得,所以作者才会在文章最后才会有那样的一个结局,给每个人一个解脱,一个归处。

这本书,我以后不会再读第二遍,虽然第一遍读的稀里糊涂,但是我不喜欢。

我也一点都不想深深理解,愿我脑中的画面放下,在此储存,不必回忆此书画面内容了。

恩,就这样结束吧,写完好多了。

此刻看文章的你,请务必照顾好自己

做你喜欢的事,并努力坚持,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安静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17虽只是读完,依旧想写写读感《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