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样年华》意境之美

看电影《花样年华》,沉闷的色调,阴暗的环境,隐晦的意象,朦胧的情丝,当这些交织重叠在一起时产生了奇特而微妙的情愫。王家卫最强的就是让人掉到一种情绪中去,或许正是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 the mood of love.”他设计的叙事结构、画面造型、意象表达都独具匠心,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精髓。

叙事——人物的缺席

《花样年华》中周慕云妻子和苏丽珍丈夫的婚外情,使得周、苏二人有了试探性的接触,继而开启了两人相识、相惜、相恋的情感纠葛。一个看似简单的婚外情故事,用一明一暗,两条故事线的讲述方式。是通过周、苏二人对各自爱人出轨动机的揣测,逐步发展衍生到另一段婚外恋,为观众理清了脉络线索。

通观全片,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都没有正面出现过。这种主要人物“缺席”的隐匿手法,有意弱化周慕云妻子和苏丽珍丈夫的意象。王家卫用一组组镜头通过声音和局部特写的方式边缘化两人,苏与周频频碰面的同时也暗示着另外两人也定是如此,情愫暗生也顺理应当,使观众只能从有限的声音识别、细节铺垫中推测出两人的出轨。这样,其虚实相生的两条线索互相拉扯、牵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当苏丽珍意识到什么,她和周慕云之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次偶然的正面相逢时,他们约会了。然而这近乎背德的感觉同时折磨着两人,他们不停地提醒自己不会同另外两人一样,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被遗弃。习惯了有对方的日子,但这无法继续下去,这时候似乎已经有了离别的前奏。

  (二)画面——孤独的“留白”

《花样年华》中,摄像师杜可风运用慢速摄影结合路口孤灯、拖曳人影、袅袅烟雾等意象,渲染周、苏二人形单影只的落寞。手提摄影机跟进拍摄的合理运用,使得影片的画面空间产生了流动感,形成了视点的游移变化。这种不露痕迹的流畅视觉营造出了一种情绪格调和缥缈氤氲的意境之美。王家卫为了营造一个恰当的氛围,特意选择了甬道、阁楼、客房、办公室、街头等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就是狭窄、拥挤、阴暗,从色彩来看,大多数时间,绝大部分的画面掩藏在黑暗中,只有一小部分明亮区。处于这样的环境,特别容易感觉不安,还有许多情节安排在了观众的视线之外,这样就能引起观众的猜想。这又暗合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被限制于黑暗无边的画框中,于现实生活里又总是受制于世俗的道德观念,无法走出自己的疆域。凌乱、芜杂,身有所依,心无所托。

(四)树洞意象及画外音独白的运用不同于小说中对主人公心理动态的文字描写,电影在表现内心世界时通常使用画外音独白的方式呈现。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对着物件说话,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重庆森林》中,编号为 223 的警察在分手后的第一天起,每天买一罐 5 月 1 日到期的凤梨罐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东西上面都有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这种举动在持续了一个月之后,他渐渐明白女朋友是真的离开了他。爱情,也如罐头一样,是有保质期的。

《花样年华》中,导演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树洞”这一意象,将所有有关记忆的秘密深埋。1963 年,离港前往新加坡工作的周慕云和老友阿炳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周:“从前有些人,心里有了秘密,而且不想被人知道,知道他们会怎么做?”阿炳:“我怎么知道。”周:“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把洞封上。那秘密会留在树里,没有人知道。”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处,我们看到若干年后,周慕云来到柬埔寨,在吴哥窟的废墟中对着荒芜的树洞诉说着什么,然后一把泥土封住了全部的秘密。为了忘却,还是为了永久封存,这些留在树洞中的秘密都是周慕云内心深处的独白。那些过往流于红尘滚滚中。

王家卫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生活中无法失去的人说再见,所以我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其实离开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太多措辞,不告而别才是真正的离开,真正的离开永远不必说再见。而在影片中也未曾出现一次正式的告别,周慕云与苏丽珍短暂的约会,背德的心理,囹圄现实的无奈始终笼罩着影片。“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还来不及回答,他便习惯性地将她的沉默当成了拒绝。然后她在他离开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消散,有一种仿佛他还在的氛围。但是他已经去了大洋彼岸。

  我记得当时的自己,躲在灯光昏暗的小房间,怀着心酸而又叹服的心情无言看完了这部电影。着旗袍的袅袅身影走出电影,花样年华终究也成了消逝的年华抑或是带有遗憾残且不可逆的年华,故事就这样收了尾。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花样年华》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