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则不痛

昨天听了一节高中语文整合课,似乎很高明,但总觉得不太懂。不熟悉教材的缘故吧?不了解高中课堂吧?二者兼有。

今天再看拍下来的课件,仔细回想课堂情形,琢磨着问题在哪里。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篇都是经典美文,单篇也不好讲,比较阅读就更难了。高老师是文本解读高手,确定了“动乱时代文人的诗意表达”这个议题,很见功夫和底蕴。先由写景段落入手,概括景物特点,细读写景手法,然后由景到情,从作者选择的平凡细小景物或日常所见荷塘发问,品读首尾两段,揣摩比较作者情思。最后归纳散文这种文体的特征,布置写校园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流程也符合常规,课中不乏精彩的解读结论。

可是,课堂中似乎一直不够融通。两篇文本一直在并行,若用议题去套,也说的通。但议题是最后授课教师说课时才展示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像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一样一头雾水?

文本之间的桥梁如何架通,是多文本教学的关键问题。不能是教师心里觉得通而课堂活动中并不通。不通则痛。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