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替换法和分解法在丰田五问中的应用

我慢慢的把丰田五问法/PMF模型/Kano模型一点一点更新出来 hhhh

这次文章不是介绍这个方法论,是梳理应用这个方法论的方式

先说这个方法论的背景,虽然已经是老掉牙了,但是还是怕一些小伙伴不知道

有一次,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发现一条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原因是因为保险丝烧断了。虽然每次都及时更换保险丝,但用不了多久又被烧断,严重影响整条生产线的效率。他觉得:更换保险丝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做到了以下问答:

一问:“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烧断了。”

二问:“为什么超负荷呢?”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三问:“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四问:“为什么吸不上油?”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

五问:“为什么磨损了呢?”再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经过连续五次地追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油泵轴上安装过滤器。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追根溯源的发掘问题精神,就会像以往一样,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没有抛根问底,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其实在产品的工作中,大家经常会听到,灵魂拷问法,也是这样的,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但是还是那句话我读了很多本书,却依然过不好一生。这个方法的应用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直接进入主题,拿一个例子作为说明:

    用户:我想吃KFC

    我们用这个方式去试试:

    一问:“为什么要吃KFC”  答:“因为我想吃炸鸡”

    二问:“为什么想吃炸鸡?”  答:“因为我饿“

    三问:”为什么会饿?”  答:“??????”

    四问:“为什么?????”

是不是感觉问不下去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问题发生的真正的原因归结为 用户饿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机械的去套用这个模版,在很多场景下都无法有效的发觉问题的真正原因。因为提问是一门技术。那么我们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辅助我们提问呢?当然有!这里就要介绍替换法和分解法。

同样的问题我们利用替换法和分解法穿插进去试试看:

    一问:“为什么要吃KFC”  答:“因为我想吃炸鸡”

    二问:“为什么想吃炸鸡?” 答:“因为我饿”

    这里使用替换法

    三问:“包子可不可以?”   答:“不可以,我就是要吃炸鸡”

    替换不行,尝试分解法,把炸鸡分解为 炸和鸡,再使用替换法

    四问:“烤鸡行不行?”   答:“不可以”

    五问:“那炸猪排呢?”  答:“可以”

所以我们找到了用户真正的需求,炸猪排和KFC可是相去甚远。通过归纳,用户是想吃炸的东西,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分解,炸又可以根据他的特点分为,金黄色,酥脆的口感,油的香气等等,再使用替换法去找,但是这里不建议这样,因为其实有的时候用户的需求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你有可能拆分之后,使用替换得出来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又回到上一层。

虽然这个方法不能够解决使用这个方法论的全部问题,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梳理思路,提出更适合的问题。其实提问题真的是一门很有技术含量的学问。

这里有一本书可以参考《匹配度》在它的用户访谈前的准备那里,有专门的一章来讲如何准备问题,如何提问~

下篇文章里介绍,PMF模型和Kano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术)替换法和分解法在丰田五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