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屋和老桥

老街

老街西起财神庙(今张集小学所在地),依地形向东蜿蜒伸展。路基初始平坦,而后渐低,中间尽铺呈马鞍形的青石板,晴天无尘、雨天防滑。渐至街中段关桥石门,有一地势高差约2米的台阶顺延而下,台阶均铺以宽大厚重的青石,便于行人通行,老街人也习惯称之为“爬踏台阶”。石门临河而置,坐北朝南,门楼内侧两旁整齐摆放着大青石座,来往行人可在此暂歇,街道的居民也会在这里休闲、畅聊,不亦乐乎。至此,以关桥石门为界,这条青石老街便被天然地分成东、西二街,东街人常到西街小茶馆玩纸牌、搓麻将,西街人也屡往东街关桥河赏景纳凉,往来频繁、其乐融融。


老街

碰上喜庆节日,街道上便会上演踩高跷、玩划船的民俗活动,人头攒动、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耍戏人走唱吹跳、如履平地,逗笑取乐、滑稽可爱。我和儿时的小玩伴们也懒得去思考为什么那些将双脚绑在高高木棍上的耍戏人就是不掉下来,只是一味地跟上去凑热闹,船划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还时不时点燃鞭炮“伺候”一旁,大一点的孩子也不怕被鞭炮炸,使劲儿地往里钻,不停地用脚踩,就是不让鞭炮响,忙得不亦乐乎。一时间,鞭炮声、吵闹声、吆喝声,声声入耳。耍戏人以街道人聚集游赏为乐,街道人以耍戏人耍戏乐而更乐,两全其乐也!

老屋

老屋大多构筑于毛石之上,威严耸立,毗邻关桥河畔并行布置。屋内楼阁多置小窗,在土匪盗贼猖獗的年代,这些阁楼俨然成为一个个军事瞭望台,一旦发现险情,街民们可第一时间隐藏贵重财物,或投掷于河中,待盗匪走后再下河打捞;或潜藏于夹墙,让盗匪无功而返。老街的先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与盗匪周旋,斗智斗勇,既让生命财物得以保全,也让后辈子孙得以繁衍,为世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古迹和历史文物。这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难得宝贵的物质财富,但又何尝不是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

老屋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李百浩教授及其硕士研究生周红等人曾于2005年、2006年对老屋的建筑形态和生态保护进行过详尽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老屋从南至北沿纵深方向逐渐展开,北面房屋南北进深最长的达50多米,形成狭长的北通主街、后连小巷以及层层设卡的天然通道,遇敌入侵时便可层层防御。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古人所谓“曲径通幽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词意境在老屋这里得到了完美彻底的诠释和印证。

老桥

自关桥门外放眼望去,一座19孔的青石板小桥清晰可见,横跨于河面之上。这青石桥其实就好比老街的青石阶,只不过她横跨河面,自然也就变成了桥。踏上青石桥,犹如踏上老街的青石阶,颜色相同、形态一致、纹理相像,立刻会勾起人们对于悠悠岁月的回忆和眷恋,若不是置身于这桥下的河,还真感觉不到是在桥上行走。也许正因为有这样“似曾相识”的风格和造型,有这样清一色的大青石平铺河床之上,才使得老桥平添了几分古朴和古韵。

老桥

这里的29块青石板,纹理间镶嵌着一圈一圈、一深一浅的奇特怪异的动物图案,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纹图案!据有关新闻报道,2002年,经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戎嘉余鉴定,该桥面青石系海洋古生物鹦鹉螺类角石,距今约4.7亿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文物考证发现,当地政府部门因此对老桥展开相应的保护和防护。然而,如此重磅喜讯并没有在淳朴憨厚的老街人心中激起一丝波澜,老街人习以为常,一如既往地往来穿梭于这座老桥,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桥是永恒的记忆符号,是即便成为了文物也不能取代扎根于他们心中的那座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街、老屋和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