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5)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有能力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向知识缺乏的人请教,有而自觉如无,实而自觉如虚。无故受人侵犯,而不报复。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这一章不是曾子对弟子们的希望和说教,而是通过曾子对于自己已故老朋友的回忆和思念,描绘出了颜渊的做人境界。

    曾子在回忆中表述了三件事。第一、“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颜渊自己是很有才能的,可他会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  颜渊自己本身是见闻广博的,但他却会向见闻寡少的人请教。曾子的回忆就勾画出了颜渊的好学且学无常师。    生活中我们就是和这样三种人共存于世间的:和我们差不多的人;还有一种是不如我们的人;再有一种就是比我们强的人。可以求教于不如自己的人,自然更可以求教和我们一样,乃至于比我们高明的人了。这就是说,生活中颜渊是可以做到——以一切人为师的。 他眼里的“人人皆有可学之处”,成就他“学无常师”的行谊。

颜子他“自处若不足”,颜渊总是觉着自己不行。

“处物以贤善,故期善于不能。”他总觉着别人有很多善值得自己学习。“虚中之素怀,处物之诚心可照。”

    其实我们活在人世间,不是只为了来看看风景,或者是评点一下、判断一下,别人行还是不行的。我们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要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完善。他人行,我们学;他人不行,我们也得学。

    曾子的回忆中谈到的第二点,

    说颜渊“有若无,实若虚”,这就是谈到了颜渊自身的生命气象了。别人看到他明明是有能力,又是满满的道德学问。可是他自己却时刻空虚掉自己,对道德学问是一直准备承接的状态。

    曾子的回忆中,颜渊具备的第三个功德:“犯而不校”,

这一条就讲出了一个彼此对待的双方面的关系——人犯我,我不校。

    今天我们都只知道颜渊被别人冒犯、不报复别人这一点难以企及,但我们不知道,颜子不冒犯别人这一点是更为难学。

    俗话说“知理不怪人,怪人不知理”,一怒一校,这些都很浪费时间、耗费精神,而一切的道德学问修养都是需要我们倾注精神和时间的,一个人一直在校对别人的过错中,那么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以愤怒之心来报复别人,真的是一件最无意义的事,害己也伤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泰伯第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