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之书屋

小镇之书屋

      我家在西北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历史久远,已经有2800多年,有东西和南北两条街。以前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因为有一条河横穿这两条街,因此,小镇有个很美丽的名字——流曲。

      镇上有家书店,读书的时候天天去,因为,那个时候课本上的习题没有答案,就到书店去找辅导书,找课本上习题的答案,看了答案,不买书,天天去一趟。之前也去过其他的店,但是,因为这样只看答案不买书,老板就吹胡子瞪眼,不开心(现在想想老板好可爱),所以就换到了这家,这家的老板态度非常好,即便天天去,只是为了看习题答案,一本书也不买,他也没有生过气,脸上也没有不开心,一来二去,我们学生就和老板很熟悉了。大家也介绍了很多的同学去老板那里租小说之类的当下流行书来看,这么多家书店,他们家的店规模最大,顾客最多,可能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待顾客的态度非常好,加上书的种类多样的原因吧,听旁边卖米线的阿姨说,这家书店已经开了将近20年了,夫妻俩毕业就来开书店,到现在大儿子已经13岁了,两条街上,像他们这样的书店几乎没有,夫妻俩待人处事都谦逊有礼,邻里邻居关系都很和睦,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没听过两口子吵过架。

      到了高中,我当时一度对台湾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痴迷,攒了好久的钱,一口气在老板那里买了11本台湾的小说,老板说,这是我这里全部的台湾小说了,哪有这样买书的,学生买书,一本一本买,不然一下子花太多钱,没法在学校生活了,我说这是我专门为买这些书攒的钱,老板看着我微微笑了笑。当时问老板有没有《复活》,老板说只有一本上册,下册没进货,因为这样的书卖不出去,我就说我想要,老板问,那下册要吗?要呀,您去进货带回来,老板说好,但是得等三周,因为他刚进过货,先让我把上册拿回来,等下册到了再给钱。对于我来讲,本来就没多少钱,那天可谓大出血,这一回,老板切切实实的记住我了。

      这家书店开在街口,我们去学校总要路过,经过那次买书之后,只要看到老板,我都会打个招呼,有时候放假和妈妈去镇上赶集,就会看到老板在书店门口再支个摊儿,摆上书和海报在门口卖,看到我就过去和老板打个招呼,慢慢的,和老板成了熟人。读大学后,有次回家,去老板那里买书,老板看到我就问我考哪里了,怎么样了,和老板聊了聊,我说,这么多年,书店还和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一样,没变,一进来就很熟悉,老板说,开店5年后,就装修了一次,直到现在也没再装过,但是现在镇上要求所有的店面将外面的牌匾全部做成统一的,以后,现在这个招牌就不用了,就全部换了,这一换仿佛没有以前的感觉了,站在外面看,都不认识了,老板说完呵呵的笑了。我说,换了换个新气象,换了以后,对现在读中学的孩子们来讲,又是一个全新的记忆,以后他们记忆中的兰馨书屋就是这个样子,跟着时代一直在变,越变越好。

      回家和妈妈聊起书屋,妈妈说,现在她和书店的老板和老板娘也很熟了,见面会互相问候,成熟人了,说人家两口子性情随和,现在很多人都不看书了,但是他们家一直顾客很多,其他一些书店都倒闭关门了,他们家生意还越来越好,人家是知道咋做生意呢。

      以前的兰馨书屋是镇上最大的书店,虽然只有四排书架,但是在镇上已经是规模最大的了,在那里可以找到当下最流行的小说、玄幻、言情各式各样,租书一天5毛钱,要先交10块钱押金,等去还书了,押金在全数退还,那时候去租书的人络绎不绝,租书成为我们中学时代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这个书店也成为了我们中学时代的一种记忆,永远刻再我们心中。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镇之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