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square》的一点思考

不同于纪录片,电影往往带来的是对于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的个体折射。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套路”的存在,社交媒体的套路,艺术的套路,人与人交往的套路。每个人都保持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保持着一种成年人不拆穿的默契,一种社会群居动物的疏离感。

the square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杜尚费尽心力所打破的艺术边界在当代支离破碎。就如男主一开始所说的,假如你在博物馆放一个包,它也有可能是艺术品。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再讨论艺术,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套路,一种默许。我们不敢作为普通“人”来欣赏艺术、要求艺术,因为部分艺术早已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被赋予了额外的价值而不再纯粹。

you have nothing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不断看到艺术fake的一面。一个背包放入博物馆会变成艺术品,反正观众看不懂;被清洁工无意间扫走的“艺术品”可以随意复原,反正观众也看不出来;行为艺术表演中的“猩猩”可以随意冒犯人类,反正观众会认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这些艺术的假的一面都建立在了人对于艺术的默许之上,建立在人对于艺术超出了人对于人的容忍。动物与人类,艺术与社会,文明与原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错位,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艺术的始作俑者。

三种状态的原始-博物馆环境下的虚假原始
三种状态的原始-博物馆环境下的真实原始
三种状态的原始-真实环境下的原始

"方块是信任与关爱的场所,在它之内,我们共享权力,同担义务。"方形就像是电影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与世界完全不同的乌托邦。影片中发出了许多“求救”的信号,但是唯独主动给予了帮助的只有那位被男主明确拒绝过的流浪汉。冷漠,拒绝在当下社会变得如此简单便捷,以至于人并不认为“与人为善”,在影片中,事实证明,帮助他人的结局往往也不是感激,反而可能存在更大的骗局。在这种默认自私的环境中,why bother?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也正因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正在消解。导演借助艺术的虚晃一枪,却打中的是当代社会道德问题与信任危机的实质。方形之内,暗示了什么?我们可否认为方形之外,不信任,不关爱,不共享权利,不同担义务。

关爱环境下的square
广告宣传环境下的square
真实世界的square

在影片的最后,电影还来了一次更加讽刺的升华。在博物馆选择“相信他人”或者“不相信他人”,答案是42:3,有42位都选择了相信。这些选择的人匆匆忙忙,可能昨日走过街头没有帮忙拦截那位所谓被追杀的女人,可能在某天无视的离开一位生命垂危的流浪汉,又或者,这些人冠冕堂皇的参与完展览开幕式后甚至听不完主厨的菜品介绍就向厨房冲去,或者面对即将被艺术强暴的女性还在与自己的自私作斗争。而在这些人无需付出只需选择时,这些伪善的人永远都表现的像个圣人一样。结果呢?“人前的表现,就像在方形内;而真实的他们,永远处在方形外。”

do you trust people?
do you wanna hel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电影《square》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