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

今日启发:《目标感》作者 威廉·戴蒙。

Elton:

  作者认为目标并不是那些有待完成的任务或有待达成的指标,目标是一个把你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只有当你真心地关切世界上的某个问题,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你才算是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目标 ,这样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校准当下的每一步动作,还能赋予我们人生持久的意义感,让我们不至于陷入虚无,不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戴蒙根据目标感强弱的不同将青少年分成了四个大类,分别是: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

一、目标感的误区:

疏离者指的是没有陈述任何目标的人。在戴蒙看来,疏离者最大的误区就在于他们对现状是满意的。戴蒙认为对于疏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早地认识到疏离状态的危险性,认识到目标感对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

比疏离者目标感稍强的一类人叫做“空想者”。空想者能够表达出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几乎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去把目标付诸实践。

“空想者”的生活状态似乎很积极,很健康,目标感也比疏远者要强,但实际上是陷入了某种误区里,就是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消费者代表的对产品的兴趣,就是我们对某件事情的喜爱,比如电影、音乐、美食、运动、财富等,从业者代表现实中真实从业者对事业的热情,比如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爆红的歌星、米其林餐厅、职业运动员、企业家等,虽然消费者的兴趣可能会支撑一个人去了解一个行当,进而成为一名真正的从业者,但实际上在消费者和从业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空想者不缺乏对目标的渴望,但他们中间极少有人为这场漫长、曲折、充满不确定性的梦想之旅做好准备,空想者需要一些现实的锻打,这可以帮助他们把空想和现实连接起来。

而比空想者目标感稍强的一类人叫做“浅尝辄止者”。

和空想者比起来,浅尝辄止者对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但他们仅仅是认识到了自己能从目标中获得哪些表层的利益,至于这个目标对更广大的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了解,而仅仅只是很清楚自己的实际需求,目光总是局限在自己身上,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他们还没有把自己的目标锚定在自己之外的更广大的世界上。浅尝辄止者从目标上看到的短浅的利益,往往不符合世界对这个目标真正的期待,短视是浅尝辄止者们追求目标路上的最大阻碍。

二、目标明确者: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应该学过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题目叫做《瑞恩的井》。

瑞恩六岁时在课堂上听说非洲有一些地方的人因为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而死,于是他立定决心要为这些人修建水井。

起初,他通过帮助家里打扫卫生以赚取父母给他的零用钱来筹集资金,但当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便意识到这样下去效率太低了,于是他换了个思路,他开始以演讲的方式向社区的人募集资金,以及向一些公益组织请求财政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攒够了2000美元,在乌干达打下了第一口水井。之后,瑞恩在家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并且有了专属的公益网站,在瑞恩14岁时“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世界上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超过50万人用上了瑞恩提供的干净饮用水。瑞恩和他的基金会至今仍在为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干净的水源。

本书的作者对于瑞恩能够在6岁这么小的年纪就找到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感到惊奇。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所有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召唤,反映出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三个特点:他们自身的能力;世界对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要;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愉悦感。”而瑞恩的经历恰好就符合了这三个条件。瑞恩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始于一个他真心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他和自我之外的世界关联了起来。首先他发现了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真实、迫切的需求,就是非洲有一些人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他在想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能够做些什么,就是修建一口水井,虽然说一开始瑞恩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但他的家人和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

瑞恩在九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到乌干达,看到了自己最初努力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了当地居民在载歌载舞地庆祝。这让瑞恩极深地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愉悦感。他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作者说在瑞恩的故事里,有两个启示性时刻,第一个是瑞恩发现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第二个是瑞恩认识到他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这两个启示性的时刻,就是一个人找到清晰、长远的目标的关键点。

找到我们关心的真问题,首先需要对社会的运转方式有所了解,以及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哪些职业的人在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努力。——素材来自于得到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