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件事”,世界上就没有“简单”这回事 9-5
1.写“三件事”之前,先“清零”:有人很忙,每天要做的事远远超过三件。一天也就24小时,想做的事太多,结果反倒可能一件也没有做好。先“清零” :站到原点,重新理一理你和这些事的关系;在“想做、该做、必须做的事情”中间,找出最重要的“三件”。
2.做“三件事”时,用WOOP和“加减乘除”:三个目标、三个结果。用WOOP 去执行,可以利用早晨上班路上的时间,思考、写下自己当天要完成的“三件事”,安排进度和计划。碎片时间思考,大块时间执行。
下班的路上,则可以“复盘”,总结当天“三件事”的完成情况:哪些完成了,做得比较好?哪些没有完成,为什么?
“三件事”里总有那么一两件,一拖再拖,一直完不成,怎么破?
一个目标连续三天都留在你的“三件事”里面却毫无进展, 原因有三个:不想,不能,不应该。
① “不想”,是心里没有真正重视;
静下来想想,不做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坏处?你是不是可以承受?这事不重要。那么果断删除;这事真的很重要。那么用“吞青蛙法”(早上2个小时做最难的那件事) 。告诉自己不需要那么完美,先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② “不能”,是你重视了,但能力和资源不够;
细分目标,降低难度(减半、减半、再减半。先完成一半在说);找到一个启动点;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使用番茄钟(每天完成3-4个番茄钟就很厉害)
③ “不应该”,问题不在你,环境不允许你做。
空间不允许,就换个环境; 时间不允许是内因,参照上面两点;人不允许直接沟通说出自己的诉求。
问问自己到底什么在妨碍,然后根据原因找到解决方法。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简单”这回事。以结果和交付的标准来衡量,每天做好“三件事”,已经足够多了。
用结构思考做清晰有力的年终总结 10-1
人的大脑只能接受“结构化信息”。没有要点、杂乱无章的年终总结往往对他人没有任何说服力。结构思考力就是通过结构的方式来系统思考的能力。
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源于麦肯锡的 “金字塔原理” ,可以想象一棵向下生长的树。纵向结构上每一组的观点都必须是其下一个层次观点的概括 。横向结构上,每组中的各个观点互不重叠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核心原则:
原则1:【论】结论先行,先说结果后说过程
因为从听者的角度来讲,都特别希望在接受信息的时候知道对方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工作结果是什么,而且希望能最先听到。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正好相反。
原则2:【证】以下证上,下面的数据证明上面的观点
每个主论点都是下面的论点和数据的概括。每个论点也都被下面的事实所支持。
原则3:【类】归类分组
分组时,你会发现有的关于工作,有的关于家庭,有的关于学习,这时你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分类之后,表达会变得更加清晰。这些类别最好是彼此不交叉的,比如说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就挺好。但是如果分为工作、学习、社交,就可能会有交叉。
原则4:【比】逻辑递进,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有顺序,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常见的逻辑顺序包括时间、重要程度、结构顺序三种。平时表达时,就可以按照这些顺序来说,比如SMART原则。
有了这样一张结构图以后,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任何一件事说清楚、说全,只是深入度会有不同而已。只有一句话时间,那就说结论 ;有1分钟时间就说第二层 ;3-5分钟你可以说第三层 ;30分钟,则可以抓住一个故事展开来讲。如果想深入,你可以再往下,再展开来介绍。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的就是一张金字塔结构图。
如果你花30秒说不清楚一件事,那么给你30分钟、半天时间,你也未必能说清楚。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这样一个清晰的结构。
如何说服一个人?自问自答的汇报技术 10-2
像电影一样,很好地吸引对方并说服对方。这种方法在结构思考力中叫做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式搭建金字塔结构 。就是自上而下的自问自答。
自上而下的自问自答是一种想象对话技术。先选定主题,然后看对方会关注什么问题,提前设想好答案,并从上往下逐步搭建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
这样的思维模式跟平时正好是相反的—— 平时我们更习惯于告诉对方我们有什么,而这种方式是站在对方角度看对方会关心什么。
第一步:把一个结论作为主题
主题一定是基于谈话目标的,而且必须是一个有观点的结论。结论先行、服务目标。
第二步: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提问
① 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是假装自己是听众,你会关心什么问题呢?尝试在一张白纸上列出对方所有的问题。
② 通过 5W2H 确保问题被全面覆盖:
简化版—— 2W1H (why、what、how),这些就包含了经常被问到的核心问题。
第三步:提前准备好答案
把对方可能会关心的所有问题都设想好了,并且给出答案,再思考这些答案可能会引起的新问题,反复这两步,直到解答了你所有能想到的问题,这时你的信心自然就增加了。
三个核心的步骤——确定主题、设计问题、找好答案。
讲一个好故事的典型套路(SCQA)很相似:
1-背景(situation):介绍背景,确保说话时,你和其他人在同一个背景里面 ;
2-冲突(complication):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对方脑子里产生下一个疑问 ;
3-疑问(question):顺势而为,将对方脑子里的疑问说出来 ;
4-回答(answer):最后准确地传递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
如何把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你的观点 10-3
自下而上总结归纳:
第一步:收集信息:这个步骤比较简单,把一年中重要的事情一股脑罗列出来。如果你有记工作日志的习惯,这一步会更简单。
第二步:归类分组:分类有两种方法:
1. 开放式分类:运用结构思考力的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确保把主题分清、分尽。
“相互独立”:意味着你把能力细分成了同一层面,相互区分清晰的分类。
“完全穷尽”:意味这些分类全面、周密,覆盖所有范畴。
这能保证对于一个重大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
2. 封闭式分类——直接调用前人总结过的思考模型:比如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5力、营销4P、WOOP、结果三律。
经典模型本身不会给你任何的明确答案,但是它的作用是把你带入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视角 ,重新审视和理解问题。
第三步:概括总结:当归类分组已经完成,就可以把各个要点概括出一个结论。继续向上推论,一步步推到金字塔结构的塔顶,推导出最终的结论。
做整合的时候多用纸,远离电脑。一个有吸引力、说服力的结构框架,往往是从草稿纸上起步的。
当你开始用结构的方式来看世界,你就有机会去欣赏思想框架背后的精妙之美。
说服中最难的,就是自问自答 10-4
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问自答的能力呢?
1.搞清楚对方职位的核心指标和站位:在你向上、跨部门说服的时候,记得搞清楚两个问题——他的核心指标是什么?最近他在为什么发愁? 从中间联系你的理由。
2.答案准备充分:很多时候你不是内向,而是害羞;更精准地说,你还不是害羞,而是准备不够。回家结构思考去。不是与世无争,而是没有做好争斗的储备。不是不会回答,而是没有做好准备回答。
3.阅历:阅历不一定是直接经验,多听别人谈,多看文学或电影都是体验。也常常有不少经历很多依然没什么智慧的人,因为最关键是 “阅” 字—— 反思很重要 。
GROW模型:
① 目标(Goal) 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利用GROW模型,我想得到什么结果(我的SMART目标是什么?) 如果我不采取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② 现状(Reality) 简言之,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对我来说,障碍是什么?对别人呢?(如果别人与此事相关的话) 别人会用什么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现状? 我的目标是否可行?
③ 方案(Options) 想象一下,我可以做什么来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 如果别人加入进来,他们需要看到或听到什么,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反思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该如何改进? 有没有哪些方案是我特别感兴趣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 如果根据目前的这些方案开始行动,我该怎么做?
④ 行动(Way Forward) 哪些方案是我觉得不错并想采取行动的? 我该怎么做? 我的阻碍是什么? 我下一步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
GROW模型 、woop、5W2H、7S模型、SMART、EADR、woop与if then、结果思维、输出倒逼输入模型、
这也许是自古以来最好的一篇工作汇报 10-5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智商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的差距在正负20%以内,根本拉不开什么差距。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在这30秒表述背后,是否有120倍的时间投入——这根本不是聪明可以弥补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智慧比聪明更重要。高手们都知道: 要做到看似毫不费力,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如果你现在对专栏还处于“看看”的状态,而没有真正开始练习,那么是时候开始了。
成长加餐 | 怎样练习,才能成为结构思考的高手?10-7
一、把握结构思考力的本质:
思维过程如同一台计算机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结构思考力作为理性思维的基础,对应三个环节,本质上是理解、重构和呈现等三个思考层次。
第一层“理解”是收集信息阶段,目标是 “隐性思维显性化” 。结构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结构,将注意力导向一个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并能够从结构的视角审视思维是否清晰。
第二层“重构”是思维加工阶段,目标是 “显性思维结构化” 。比如本周专栏里讲到的“论证类比”原则,以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搭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都属于重构阶段,目的是运用结构思考力的方式构建自己在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时的结构。
第三层“呈现”是思维的输出阶段,目标是 “结构思维形象化” 。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以后最有效的输出方式。
训练结构思考力之前,要把握它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这方面推荐阅读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以及我写的《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世界》,相信会对大家系统理解结构思考力有所帮助。
二、“以终为始”,明确训练场景
接下来要明确结构思考力的应用场景,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根据“721法则” ,一个有效的学习,70%源于自己的实践练习,20%来自于他人的辅导和反馈,10%来自于课堂式培训学习。其中,实践练习要依托具体场景,而不是为了思维训练而思维训练。
结构思考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工作总结,而是在思考、提问、学习、写作、表达和执行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场景是结构思考力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是最主要的训练场景。
三、走出舒适区,进行刻意练习
普通运动员与顶级运动员的区别在于,他们更愿意练习自己熟悉的动作,而顶级运动员则更多练习自己还不会的高难度动作。久而久之,即使训练时间相同,甚至普通运动员的时间投入更高,也永远没有机会成为高手。原因在于他们始终停留在“舒适区”,进行低水平重复。思维训练也同样如此,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进行刻意练习。
1.有计划地将思维标准内化:在“《结构思考力》课程模块一”中,核心的思维标准有10个:识别、判断、概括、论、证、类、比、配、得、上 。本周给大家分享了其中最核心的“论证类比”。
想掌握结构思考力的思维方式,先要系统化地梳理这些标准,给自己定制一个思维标准内化的计划。在每周训练中,重点研究一个思维标准,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反思。
例如,这周重点研究“证:以下证上”。那么,你在阅读的时候,就要重点考察作者的结论是否被下面的依据支持;在说话时,要看是否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了相关依据;在交流时,要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应的论据。
2.每天深入解决一个问题:每天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可以利用跑步、上下班路上等空闲时间,尝试着运用“论证类比”的方法,找出看待同一个问题的各个维度和要素。
古典老师专栏里的“今日精进” ,是一个特别好的练习路径。我们可以运用结构思考力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以留言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看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你也可以通过审视别人留言的结构,学习多视角思考。
不用贪多,每天选一个问题深入思考,聚沙成塔,你会收获一个善于思考的自己。
3.利用碎片化时间反思: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回忆一天的思维过程,并评估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
问自己这些问题:
今天哪些场景的沟通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今天汇报考虑的角度是否全面客观?
我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
我做的事有没有为我的目标提供支持?
每天花些时间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形成日志并定期回顾,会有助于思维的提升。
想在不确定的时代,为个体崛起的时代做好准备,“善思、善问、善学、善写、善讲、善为” 是必不可少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思考力作为一种国人普遍不重视的高效思维模式,知易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