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孩子跟我说不想参加刀木刻社了,乍一听心里挺火的,上学期图新鲜非要报这个兴趣班,刻刀、模板各种工具买了一大堆。现在怎能说放弃就放弃!但是孩子说得很有道理:“开始我的确很有兴趣的,但是学习了后发现不是我喜欢的,不试过怎么知道是否喜欢呢?”
是啊,不试过怎么知道是否真的喜欢,试过了知道不喜欢为什么不能及时放弃?但凡大一点的孩子,没有报兴趣班的可谓凤毛麟角。孩子读三年级,她同学的兴趣班,英语+数学是标配,再搭配钢琴、书法、美术、舞蹈、跆拳道、合唱、仪仗等等。
曾经我也有这样的焦虑症,看着别人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习得一两样傍身。于是孩子每天下午放学,之后的活动几乎全部放在兴趣班度过。基本每天下午或晚上都得参加一场兴趣班,有时候甚至得赶场,到了周末,也有一天安排兴趣班。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钢琴老师告诉我:孩子说,她弹不好,天赋不行。
直到有一天孩子要求每天有单独到楼下玩耍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的兴趣班与正常学习已经无法平衡。
于是,我开始狠下决心来审视,到底是孩子喜欢上兴趣班还是我喜欢,到底孩子的兴趣是一时兴起还是真的热爱。
1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与Richard Ryan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套理论从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人如果持续有动机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
l 自主感autonomy,
l 胜任感competence,
l 以及需要感relatedness
这其中包含一个重要的启示:想要让孩子积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兴趣。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学者认为“兴趣”只是一个切入点和催化剂,一个人如果对某一领域有兴趣,也不一定就能成为该领域杰出的人,而想要在一个领域做到卓越,这个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热爱才行,这种最高境界的驱动力叫做“Intrinsic Regulation(纯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的来源于以上三种心理诉求:自主感,胜任感以及需要感。
所以,当孩子说对什么有兴趣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认真审视;
同样,当他要选择放弃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想当然认为“他没兴趣了”,而是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样的反思才是有质量的。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的很好,“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不要把什么都归结到“兴趣”二字上,多想想,作为父母,我们真正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2不要为了自己喜欢而让孩子上兴趣班
为人父母都有这样的情结,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期望孩子去实现。我喜欢音乐,孩子主动要求学钢琴,简直让我喜出望外。
除了钢琴,我还游说孩子学合唱:你不是很喜欢表演吗?学校的合唱团经常到处演出喔。
幸亏我家孩子比较理智:我五音不全......
3不要为了孩子喜欢而匆忙上兴趣班
孩子还小,喜欢的理由千奇百怪。
例如我孩子说喜欢钢琴,后来经过盘问,竟然是因为每次小区门口的琴行汇演,老师会给表演的孩子派礼物......
要懂得仔细甄别孩子的理由。即使不小心挖了坑,适当时也要懂得断舍离,这一点我家孩子开始逐渐有了自己明确的世界观:我发现不喜欢了,为什么不能放弃?家长更要懂得这一点,尽快的放手,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
4不要因为孩子不喜欢而匆忙放弃兴趣班
孩子喜欢的理由千奇百怪,不喜欢的理由同样如是。而大凡兴趣,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小产生放弃心理很正常。
如果家长不能陪伴引导,再好的天赋也将在发光前被大量的重复打败!
为此,我总结我家孩子的兴趣班三准则:
一、轻易不再增加新的兴趣班。实在要参加可以,在参加之前让孩子充分了解兴趣班的内容,并约定退出机制,学完一期复盘。
二、目前的兴趣班也要约定退出机制,每期复盘。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花一点时间在孩子身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父母更多的付出,孩子的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孩子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不喜欢学琴了,因为开始学琴时我都是陪上课的,下课了孩子练琴还能和我讨论一下老师的上课内容,她弹得对不对。
逐渐的我觉得孩子可以自己学习了,于是断了陪上课,练习也是把她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了事。
甚至开始很重视的每一次作为锻炼的公开演出,也因为工作忙而将责任推给了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爸爸。
孩子爸爸甚至说,你自己要是没有恒心,就不要让孩子选择学钢琴......
所以,给孩子上兴趣班,还真不是把孩子往老师那里一扔那么简单,要时刻关注孩子,帮助断舍离;要陪伴孩子,不断鼓励甚至共同学习。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家长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历程。
原创教育解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名校速递(mxs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