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一句话,那些成天说要分手,说要离开的,未必都是真的想离开。真正的离开,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
“念无可念”,再也不想“兴师动众”。
《奇葩说》里有一集辩题,“分手应不应该当面说”,
邱晨说道:“其实所有的分手,往往不是发生在面对面的时候。”
“分手不是发出信号,而是切断信号。真正的离开,往往不是发生在你们当面分手的那刻。
它往往发生在你们理性谈判,约法三章,最后却不了了之之后;
它可能发生在你们歇斯底里的争吵最后又疲惫不堪地和好之后;
它可能发生在你们面对面说了很多次分手,最后却忍不住藕断丝连之后。”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吃宵夜,聊到动情处。
她说起有一次,自己喝多了,忍不住跟分手了大半年的前任发了短信:为什么我们最后没能走到一起?
不一会儿,对方发来短信:我也想知道。
短短五个字,在深夜的她瞬间泪流满面。
我们爱一个人需要勇气,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却更需要勇气,为什么?
爱的时候我们触碰得伤痕累累,最后觉得,再跟这个人在一起哪怕一分一秒,都是对彼此的折磨跟伤害。
可是,我们却不敢说分手,因为,不甘心。
你跟这个人在一起,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你们在一起走过了很多的岁月和时光,你们在人海中相遇,最后牵手走过茫茫人海,直到你们爱得无能为力。
却依然死死地拽住对方的双手,不忍离去。
你不断地向下发掘,想找寻让自己留下来的理由,直到最后,挖无可挖,把自己的整颗心伤透。
为什么说真正的分手都是无声的呢?
一个人的离开,往往意味着某段感情的逝去,其实对内心而言,是种隐形的创伤。常常有种误解,就是认为创伤只是肉体上的,很多人忽略了精神上的创伤。
精神创伤
精神创伤(或心理创伤),是指由于生活上遇到了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可能比较轻微,经过一段时间(通常在三个月之内)的自我调整就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也有一些精神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的时间,甚至常常是终身的。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943年8月,二战期间,美国的巴顿将军,在巡视医院慰问伤员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二等兵,库尔无精打采地躺在病床上。
将军过去询问了库尔的病情,库尔并没有任何肉体上的伤害,他回答到:“我没受什么伤,我只是太紧张了,我感觉我再也受不了了。”
巴顿将军简直气炸了,他直接甩了库尔一巴掌,大骂他“懦夫,你赶紧给我滚回战场上去!”
后来,巴顿将军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这句:“我军营里唯一的懦夫”,受到了战斗精神创伤的库尔,就被巴顿将军这样定义了。
当时并没有人定义到精神上也会受伤害,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才开始提出“精神创伤”这个观念。
其实,分手也就是这样子的一种伤害!两个真心相爱的人,走到分手的尽头,心情总会低落那么一阵。
某乎上有个问题,“母亲去世了,心里很难过,可是我却哭不出来,我是不是太冷血了?”
下面有条回答:“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伤心到尽头,痛到尽头,其实也就是一种平淡。
我们以前听过很多的貌似绝情的话:
“我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我要跟你分手了。”
“我要删了你。”
“不想再跟你说话了。”
可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还留在你身边,他们往往只是一时的气话,或者是有些生气故意说这些话在等你挽留他。
其实,真正决定再也不理你的人,他根本不会在乎你,也不理会你的什么感受,他会无视你发来的消息,假装你是个陌生人,任你在对面哭得死去活来,他自安然地打游戏。
没有谁非谁不可,所以有人无畏离开。
庆幸的是,分手并非意味着爱情的结束,也许,会是下一段适合的感情的开始。
相遇时,就好好珍惜。分别的时候,就各自安好。
我们挥洒着泪水跟对方告别,相拥着紧紧哭泣,然后各自收拾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
所以说,大张旗鼓的离开,都是在试探。真正的离开,都是悄无声息的,不存在告别。
我是南山小胖子,持续为您分享两性情感、心理、自媒体等相关问题,欢迎关注,有问题也请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