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平均律

        转眼在蒙特利尔已经生活了三个月,一位朋友在微信里和我说,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吧?我心想充实是充实,但是其实我理想的生活并不是这种改变折腾充满压力的,而是安安静静读书思考享受人生。出国换一个城市生活,除了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其他事情还是和原来一样,烦恼或者增加,或者转换成另外一个,比如不用担心雾霾天气,却要应付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

      我最近在网易公开课看积极心理学的视频,TalBen Shahar教授讲到,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有一个基线,这个基线主要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关,突然的喜悦(比如中大奖)或者挫折(比如生病),会使这个基线波动,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回到原来的基准水平。我这三个月就是这样的,八月份刚来,环境好,到处逛,幸福感提升。九月份孩子开学,开始频繁地使用英语处理事情,因为词汇量少听不懂或者说不好时,常有挫败感,虽然也在坚持自学英语,但是效率很低,没有社交活动也产生一种孤岛的感觉,导致幸福感又向下波动。十月份仍然有困难,但是已经可以心平气和,一个一个去面对处理,幸福感又回到了原来在北京的基线。现阶段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人生的三大问题并不是我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我是谁,而是早晨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如果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吃什么似乎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家是爸爸妈妈都陪读,家庭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心里总还是有些不安。毛姆有个短篇小说叫《食莲者》(The Lotus Eater),就写了一个人40岁提前退休,享受生活,60岁以后陷于贫困,过着悲惨的生活。The Lotus Eater在希腊神话里就是吃了忘忧果的人,他们“知足忘忧,终日倦慵,耽于逸乐,摒弃劳作”。可能我忘忧果吃的不够多,所以一边享受,一边惶恐,只希望老公能把财“理”好,不至于坐吃山空。

        女儿也同样在经历着这样的波动曲线,刚开始一切都新鲜美好,逐渐感觉到困难和压力:英语需要加把劲,还要从头学法语,刚刚交的从越南来的好朋友Kelly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我很庆幸她是一个愿意分享的孩子,有什么高兴的,难过的事情,都讲给我听,分享完压力就减少了很多。我的计划是陪到她读大学,就回国生活,但是有一次她和我说起烦恼的事情,我拥抱她时,心里又纠结:我不在身边,她有不开心的事情,是否有人听她吐槽?是否有人安慰?然后又嘲笑自己想太多,想想自己成年之后,即使有挫折烦恼,也不会和父母说,她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朋友来倾诉。

        作为一名踏入更年期的“多余的”中年妇女,面对将要进入青春期比较有个性的女儿,再加上同样退休在家的老公,我也常常会有“内忧外患”的感觉。我的首要任务不是陪读,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每天都尽量补充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让自己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少唠叨,做好团队建设工作,促进全家人一起学习进步。(这一段看着怎么像发言稿呢?)

      天气越来越冷,“凛冬将至”,我不确定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能否保证我在阴沉的天气里没有抑郁情绪,不过即使有波动,我相信曲线都是暂时的状态,我仍然会回到我的基线上。我也会努力多去关注美好的事物,多接触正能量的人,保持或者提升幸福的基线。而生活的美好,其实就在鸡毛蒜皮中的一个个瞬间:美妙的音乐,诱人的美食,窗外的风景,家人的关爱,朋友的鼓励,学习的喜悦……所有这些,都能帮助我抵御孤独和寒冷,在陪读的旅程中,同样有所收获。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的平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