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大家好!刚刚画了个瓢。我们先来聊聊何谓阅读的人吧!在认识阅读的人之前,亲爱的伙伴,说说你认为什么是阅读?
牟林:
阅读就是启迪智慧,影响自己,教师通过阅读提升意识,进一步影响学生!
闫慧:
https://www.jianshu.com/p/9238ecb59f82?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
在我以前的理解里,阅读的意思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读,并没想过读书的目的。而文中说读书的目的是增进理解能力,我才开始真正停下来思考自己这几十年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来,我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阅读的人”。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我的理解就是要用心读,用脑思考,用身体去实践。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最起码应该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然后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最后如果能在生活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实践起来就更好啦!
九月:
@闫慧 拜读过,意犹未尽。待会儿结束后大家可以溜达到闫老师的园子里看风景
空在天空:
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但是从来不知道阅读还有技巧只说,今天下午看了这本书的第一章,才知道阅读还有策略!
九月:
@牟林 追问牟老师一下啊,启迪怎样的智慧提升怎样的意识?用什么影响到学生?
罗艳:
阅读就是读别人的成长故事,获得营养,滋养自己;与作者感同身受,找到精神的伙伴。
闫慧:
@许小兰 感谢您的推荐,这本书真的好值得好好读一读,被誉为阅读界的圣经!
张艺静: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揣摩作者心境的变化。
李红霞:
之前的阅读一部分是为了查找资料,就是书中说到的获得资讯,其次有时是为了打发时间,就是所谓消遣,甚至都是一些被动的阅读。从来没有深入思考的去读书,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这本书中提到的主动阅读对我今天是最大的启发
九月:
@空在天空 空老师所言就是作者说的获取资讯和发展阅读技巧
毛秋凤:
主动阅读,向高杆人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解。
闫慧:
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理解能力!我们要先让自己成为“阅读的人”
毛秋凤:
我们以前所说的阅读,基本都是获得资讯,不能称之为阅读
九月:
@罗艳 @落叶飘飘 是啊。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对智能很高而又充满好奇心的人而言的身体力行
牟林:
启迪自己看待世界的认识与智慧,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汲取社会生活营养,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充满阳光。谈到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阅读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闫慧:
《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就像译序中郝明义说的那样:“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他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他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这恰恰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我想,任何一个读书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以往只是阅读而不去探究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的人。如果不能很早,那也不要太晚。
主动阅读
九月:
@整本书李红霞观音堂镇中心小学 李老师关注的“主动的阅读”这一点,我也很感兴趣。与此相反作者不赞同的就是被动阅读,听众和读者真的是沟通接收器吗?如果不是!作者是怎么看待读者和作者的关系的呢?
闫慧:
@许小兰 我也赞同主动阅读
文中说“既然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我理解,应该就是读者的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张莹萍:
你们各个都“功底”深厚,和高手们探讨,我有点胆怯。个人的浅见,还望别笑话我。第一章还没读完,我认为:阅读就是提高理解力吧,我自认为自己的理解力差,因为我以前从不读书,今天读这本书时就是读出声的那种读,强迫自己去静心理解,因为我确实太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九月:
张老师棒棒哒。咱们不急,把一本书读透了也是硬功夫。
彩虹的微笑:
今天在微信读书搜《如何读一本书》,也读了前言部分,知道了阅读就像食物跟人的关系一样重要,有些书籍是主食,有些是美食,有些是甜心和零食,我们要学会选择,对于一些主食类书籍,还要学会有理解了的阅读,不能只读和听,要学会思考
李红霞:
@牟林 @闫慧 @许小兰 从你们的思考中也学习了,也算是一种指导型的阅读,从倾听你们理解中学习了,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吧
九月:
我们大家此刻聚在一起达成的共识是:增进我们的理解力。知道和理解完全不一样,虽然知道是理解的前提。但资讯泛滥的时候可能阻碍了我们的感受
九月:
@闫慧“ 阅读主动”具体表现形式是哪些?
闫慧:
主动阅读的基础条件是认知到位、具备思考能力和拥有阅读技巧。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自己的认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了解自己为此应该付出的是什么,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而且主动来源于好奇,保留自己对未知的好奇,努力去探索未知,在阅读前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能带给自己更大的收获。
李红霞:
是的,为求得理解而读
空在天空:
我想阅读也是为了有所得而读
九月:
@聂欢欢 是的。这本书就是要我们目标精准,功利性很强哒
闫慧:
最近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习惯一,就是积极主动
我觉得与《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月:
@闫慧 特别好的阅读方式,相互参照、彼此印证。
罗艳:
赞同大家所说的。阅读过少不能刺激大脑,提高理解力或者阅读一些没有营养的资讯,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也不能帮助我们提高理解。但太多的阅读,我们会忽略理解,囫囵吞枣,如此会阻碍理解力的提高。
闫慧:
@许小兰,提到主动阅读,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慢即是快,这就是《深度思维》。我们要追求阅读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九月:
本书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什么?
毛秋凤:
作者要高于读者
闫慧:
作者就是引导者,作者引导读者
李红霞:
投手和捕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对于这一点,我读的还不是太明白
九月:
嗯。我们这里读得不太明白大概和我们的背景知识储备是有关系的。大家怎么看待投手与捕手的关系?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比喻,它们的相似点在哪里?
投手与捕手应该是指垒球运动吧?对于这项运动的一个认知空白会影响我们的领会。
牟林:
对的。作者是投手
空在天空:
作者一定要是高杆的
闫慧:
作者就像是投手,主旨就是说要掌握主动,两者融合,才能达成目标。
九月:
好,作者是投手。写作和阅读的东西就是像球一样,是被主动的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读者想接住多少是要看他的主动性,那么这个主动性又包含哪些东西呢?
闫慧:
还有阅读的技巧如何。
牟林:
其实作者也不是投手,因为作者的每一本书,或者说书中的每一种思想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表达的。而读者却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理解进而产生感受。
闫慧:
当然,就只是一个比喻,只是说主动阅读的相对于被动的人收获更多一点而已
九月:
牟老师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这种批判式阅读思维很重要。不过我们先来读明白作者在说什么再驳斥也不迟。书中说作者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作者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们完全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也精准正确的传达出去了。因此,很公平地。比起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们是比较容易被读者所“接住”的。大家可以说一说,你读过的哪些书,你认为哪些作者是完全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然后精准正确的传达出来之后,很容易就被我们“接住”的。
牟林:
刚刚读完《平凡的世界》,我和我姐的感受也不一样,她读了三遍,我读一遍,共鸣也有,不同点也有,在讨论过程中收获很多。
毛秋凤:
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我们阅读的目的一致时。
九月:
诸如《知否知否》、《甄嬛传》、《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就是一读完你很容易归纳总结出一个主题思想来。还有一些,比如说《论语》这本书,我们就比较难,比较难“接住”,就是说我们读了后可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观点,有些可能甚至会有冲突的。牟老师谈到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和你姐姐的感受不太一样,不过我觉得这本书还属于主题稳定,作者表达精准一类。你看你们会有共鸣,大部分人在读《平凡的世界》时都会热泪盈眶,它传递的那种善意和温暖让你相信奋斗是有价值的。这本书大致的方向就是大部分人get的那个东西,其实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的梦想的力量。然后还有一些很私人的体验,那就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的经历相关了。
闫慧:
是,政治色彩强的。
牟林:
我感觉写作指导方面书的作者是投手。
毛秋凤:
但每个人阅历不同,就是读出的独特性。
九月:
把阅读比喻成这个部首和投手,这样的一种关系还是非贴切的。作者说有一点儿不恰当的地方就在于: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不是被完全接触就是没接住,就是没接住。而一本作品,却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从只接受到作者一点点的概念到接受了他整体的意念,都有可能。那刚刚我们老师提到一点非常好,就是看在阅读时要多主动。此外还要看他的阅读技巧。
闫慧:
这本书就是给我们阅读技巧的
李红霞:
是的,阅读技巧不同,读出来的理解也不同
闫慧:
突然想到一句话,就是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光有主动和积极性,一味死读,效果肯定甚微。
李红霞:
@闫慧 深度思维在任何时候都有效
九月:
读者想“接住”多少,或者说作者能领悟多少取决于以下两点:
1.要看多么主动
2.要看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
在我接触整本书阅读之前,我回顾个人阅读和成长的过程。有时会很困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遇到的老师从没指导过我们的课外阅读。感觉自己对阅读的兴趣,有时候也被人夸有一点悟性,到现在当了人家的老师,似乎就是这么深一脚浅一脚踩出来的。
闫慧:
我们是自己瞎读,所以我们的阅读走了很多弯路。
九月:
对,嗯,是野路子!就是靠着自由阅读,慢慢地去读去想,有时候实在读不懂就暂且放下。搁置一段时间后,或许有一天因为一个机缘就明白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技巧性的东西,有一点排斥,也有一点点怀疑。然后,然后呢,就是,当我阅读到一些特别好的讲述策略的书之后,我就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先推荐一本改变我观念的书给大家,是台湾的王淑芬老师写的《抢救阅读50招》。
闫慧:
方法和策略其实很重要。其实译者郝明义说的就和我们以前阅读状况一样
“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他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他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这恰恰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我想,任何一个读书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以往只是阅读而不去探究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的人。如果不能很早,那也不要太晚。
我觉得这个译序值得看
王莉莉:
我觉得读书时如果能和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产生共鸣收益更多
闫慧:
@王莉莉 对,那就是走进了作者。 这就是共读书的好处,我们会产生很多共鸣
九月:
闫老师和莉莉姐所言极是。所以才会有人说:读书从来都是在读“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读书读到感动读到着迷多半因此。然而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如何才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讲出来?真正使阅读成为一件幸福的事,可能不仅仅需要读到自己轻而易举就看见的,还需要读到那背后的隐藏的东西。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成为真正深刻而愉悦的体验。
近年来,讨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咖们会使用很多术语,诸如主体性、最近发展区、图式等等……但是一线教师的课堂鲜有改变,或者说改变甚微。说出概念是轻飘的,真正去理解是艰难的。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基于背景的,刚才秋风老师提到的作者标杆高一些,是的。高太多的话,我们就觉得读不下去。
毛秋凤:
@许小兰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看那些教育叙事一类的书,很感兴趣,而对于理论书看不下去
九月:
是的。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一个人就很难走进学术性较强的读物。因为要理解那样的一本书,往往需要很多本书来做支撑。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九月:
试问:我们会在怎样的状况下,为了增进理解力而读呢?
闫慧:
为获得资讯而读
九月:
不对。第一种即毛老师所言作者“高杆”一点。书中提及两种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还有一种是什么状况呢?
闫慧:
为求得理解而读
毛秋凤:
读自己不理解的,又想理解的。第二种情况
九月:
嗯,第二种阅读的人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譬如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捕手与投手说,我们去了解下这种运动是咋回事,虽然说不是全盘了解,但总是竭力达到和作者相当的理解程度。这样才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性。
牟林:
很多时候阅读给予我的思考会让自己明白很多看不懂想不通的事情,也算是为了增加理解而读。
九月:
@牟林 洞察力是可以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形成的。
牟林:
所以我读书慢
闫慧:
一开始时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李红霞:
@牟林 我们试着理解了,想通了,是不是就是理解了,这个过程是需要思考的
毛秋凤: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读一些高点的书,跳出原来读书的范围
九月:
是的。我们必须要考虑两种阅读的目的。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这里的阅读可以划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阅读我们凭借过往的经历和才智可以融会贯通。这样的读物就只是增加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第二种意义就是毛老师说的去读一开始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一定是高过读者的,否则无论是演讲或者书本,谁都无法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习并不是说记住更多资讯,而是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来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毛秋凤:
这本书我在读的时候,默读和读出声来的感觉,还不一样
王莉莉:
@落叶飘飘 谢谢秋风发的电子书。我们这里买书要跑上20地才有书店
九月:
朗读有助记忆,默读有助理解
闫慧:
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对感官冲击不同。默读更多关注思考,朗诵也更能体会情感
毛秋凤:
当默读觉得读不通的时候可以试试朗读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九月:
在一本书里看到人类阅读是一个“联觉”过程,听觉、视觉甚至触觉都同时发挥着作用。接着来聊聊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吧
闫慧:
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其实很难!
毛秋凤:
越读越无知。跳出舒适区真的不容易!
闫慧:
@落叶飘飘感觉到无知 那就是进步
牟林:
闫慧:
辅助型和自主型
毛秋凤:
先有指导,然后才会自主学习
九月:
聂老师,我觉得你刚刚贴出自己的见解是非常好的。我们大家就只是在一起分享、讨论,其实不是说去寻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能会达成一些共识啊,但可能有一些地方,我们会存在分歧。没关系。都是OK的,没有关系的。不要怕出错!当一个概念抛出来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书上怎么写,更重要的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在今晚共读之前,我们独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
李红霞:
@许小兰 赞同你的观点,讨论后对书更深刻的理解也算一种指导性阅读了吧
张莹萍:
这会看看大家的讨论发言,对我就是指导性的学习和阅读吧
九月:
@张莹萍 还是不一样的。越主动越参与获得越多
闫慧:
共性和个性并存才好
彩虹的微笑:
活生生的老师的讲解是辅助型的,但有时空的局限性;更多的时候,书籍本身就是无声的老师,需要在自己自主阅读中,去理解
毛秋凤:
阅读这类的书,这种方法真的很棒。需要和人进行碰撞。因为我们很多都是读的似懂非懂
罗艳:
指导型就是有人引导,自我发现就是自己遇到不懂的,自己多读几遍,或者查阅其他相关书籍,帮助理解
彩虹的微笑:
@罗艳 ,的确是这样,多读几遍,每遍的理解可能都会有所区别
闫慧:
不同的心境,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读一遍一个样
九月:
辅助型的学习和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有什么差异呢,一个人傻傻地在读书的时候,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其实你还会运用到你的感觉和想象力。这就是非常提升思考力的一种阅读方式。但是如果有人在教导你,你在倾听的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这一段儿就省略掉了,有一些东西你就忽略掉了。
因此,千万不能只是运用记忆力,如果有了被启发的感觉,那么学习才真正发生。思考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就是训练有素的省思能力。
牟林:
自我发现阅读这个模式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指导型阅读在教师理解的基础上有方向的理解
空在天空:
指导性阅读会更容易一些,少走弯路!
牟林:
会不会限制思维
九月:
昨天我和时老师就导读单的问题作了一些交流,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导读单的使用?
闫慧:
导读单就相当于辅助型阅读,可以理清思路脉络。
彩虹的微笑:
导读单可以让我们对书籍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九月:
https://mp.weixin.qq.com/s/gpN9zDm4HcaQI5O1Ld4i7w
“如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就能看到预习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心理困扰。学生提前看了新内容,上课教师再讲授,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充分发挥用新奇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学生预习中一知半解,上课以为教师在讲自己看过的,走神不专心,很容易错过重要的内容。”
张莹萍:
学生初读书时用导读单帮助明确方向,后期就没必要用导读单吧
九月: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训练,教科书教学的时候这样精准指导,毕竟大家都要应试的。整本书阅读不妨将这一步骤化作课堂练笔或小任务
空在天空:
导读单我认为很好,可以明确这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让孩子们不仅仅停留在读上面,而是更走进这本书,如果孩子们完成了导读的内容,可以建立孩子们的成就感,可以更加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让孩子们认为自己做到了,自己好棒!
牟林:
导读单我在12年就用过了,学生会跟着思维走,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分析回答,思考探索!课堂表现非常好!
九月:
重难点说我认为适用于课堂教材教学,不适合眼下倡导个性的阅读理念。老师的出席与缺席这一部分也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
闫慧:
@许小兰 嗯嗯,是的
九月:
@聂欢欢 欢欢老师表达出来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要。我们都要学会让书本来教导我们,而非某个人生导师。
闫慧:
这就是这本书目的
九月:
最后让我用书中的一段文字来结束这次共读吧!那就是:
只有一种方式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