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朱熹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智仁勇,这是三大德,也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知者不惑。”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仁者不忧。一个人,若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真是很难有什么忧!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勇者不惧。张居正说,人之不免于恐惧者,在于正气不充,道义不足。而勇者,能善养正气,至大至刚,浩然塞于天地之间,故能执守坚定,不可屈挠,何惧之有?

赋能王张胜萍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的第28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这里边那个“彫”同凋零的“凋”。就是说,到了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翠柏苍松一直保持常青。

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在春天夏天和暖的季节,万物茂盛,百花盛开,松柏在其中是毫不起眼的,也不突出,没有与百花争鸣、争艳。

到了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季节,其他花该谢的谢了,有很多树原先都很茂盛,枝叶繁茂,最后叶子都掉落了,光秃秃的。只有松柏依然挺然苍秀,支持危局,以待天使,迎接下一个春天。

其实这是一种比喻,就是说在治平之世,好的时候,政治清明的时候,人人相安无事,尽显风流,大家也看不出什么来!小人和君子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到了关键时候,遇到大事啦,面临利害关系啦,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有的人或因困穷而屈身,或因祸患而变节。而另一些人,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动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一个意思。

钱穆老先生解释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到今天一直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呢,就是在每逢国难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乡古,在迎接下一个春天。比如说南宋的岳飞、文天祥等等。

其实是告诉我们,人要有气节、有原则、有立场,该坚守的一定要坚守,在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内容之后,我们今天来学习《子罕篇》的第29章,这一章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那昨天我们说佛家有三宝,分别是佛法僧,佛宝、法宝和僧宝,道家三宝分别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儒家的不叫三宝,叫三达德或者说三大德,有点与他们相对应类似,但有不同。

这12个字,朱熹作过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我看着是有点稀里糊涂,觉得好像是不足以能够解释这一章。

我们还是来慢慢看。

这个“知”这里通“智”,就是智慧的智。在论语里,多次出现“知”通“智”的情况。

智、仁、勇,这是三大德也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知者不惑”是什么意思呢?有的解释成智慧的人,他就不会疑惑;那也有的解释成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被外物所诱惑、迷惑。

先说说,知者不疑惑。

那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很多疑问,或是困惑解不开,太多太多了。有疑惑可不可怕?其实是不可怕的,因为是个人他都会有疑惑,可怕的是什么呢?明明有疑惑,却自以为明白,不懂装懂。

为什么疑惑呢?就是因为不了解,不明白那道理,抓不住本质。

张居正说,只有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那事实上我们能不能把天下的道理都研求透彻呢,也不能,没有人能。我们只能把自己专业的范围明白,超出这专业,术业有专攻的范围呢,就不明白了,其实很正常的。

那不明白怎么办呢?就要问啊!但别人有很多都是大师和专家,说法还不一样,就像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李笑来老师的专栏说的一样,两个人各执一词,你听谁的都感觉很有道理,那到底听谁的呢?

这个时候就看你的价值观了,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你的价值观决定你的选择。如果你没有价值观,你就会发现,什么都重要,哪个都对!

华杉说就挑一个信,信错了再换。不是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谁都不信,问一圈儿自以为自己比谁都聪明,都高明,自己弄出一套来。

那有人问,信错了怎么办啊?当然会信错了,哪能都对呢?有这个态度就不错了,我觉得解释也是有点儿稀里糊涂、似是而非啊。

那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困惑于外物,如果我们不被外物所迷,能够通达事理,我知道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就好了。

如果我们能够不被外物所惑,那么我们就很少被骗,你看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被骗的情况,前段时间我们也讲过。那为什么被骗呢?其实就因为被诱惑了,这有什么什么好处,你投资多少就能赚多少钱;或者说看这个美女,她莫名就喜欢你,就想和你怎么样,结果投了钱,投入了精力,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了!这就是被外物所诱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所造成的。

第二个是仁者不忧。忧就是忧虑,焦虑,那其实是比疑惑更多的。

这里的忧指的什么呢?不是说范仲淹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而是在忧愁自己,忧什么呢?忧得失,忧自己的未来,为根本没有发生,但自己害怕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

你比如说有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杞人其实是夏国后代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个人老是整天愁眉不展,别人问他,你愁啥呀?他说,我看那个天,我恐怕他塌下来,把人压死。事实上,有必要吗?没有必要。

他担心谁呢?老是担心自己。那如果天塌下来会压死人,也不是我们一个人,那是全人类共同的结局,我们有什么可怕的!大家都没了,我活着有啥意思呢?

说的是一人如果能够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就真的很难有什么忧愁。

所以仁者不忧。张居正说,仁者克己复礼,涵养纯熟,浑然天理之功,而无私欲之累,故能顺理安行,心广体胖,外慕之恋不萌,忧戚之心自泯,无论贫贱患难,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在我面前,也安然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忧之有?         

就是张居正说,仁者,有仁心的人,有爱心的人,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秉持礼法,礼节;自己的修养功夫很成熟,他所做的都是合乎天理的,都是合乎自然大道的,绝对没有私欲啊,被私欲所累,贪嗔痴慢疑都没有。

所以他能够顺理安行,他做的事儿都是符合道理的,那他的行动都是心安的,所以心宽体胖,安然舒泰。

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升起贪念万物的心,忧虑自己的心也就会自己没有了,不管是属于地位低,还是家里穷,没有东西或者说碰到困难和挫折,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在我面前都会坦然,素位而行,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自得其乐,那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呢?

就是君子追求理想,得不到也不遗憾。如果能够用我,我就好好的去发挥出来;如果不用,那我就藏起来,有宝贝有武艺在身,咱也不害怕!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够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里有一句话叫:“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就是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操心分外的事。想不想往上走呢?其实即便是想往上走,想操心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你也要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自己份内事做好了你有能力胜任,才有可能被发现,有机会往上;如果你自己的事你都没做好,你在想上台阶就更难了。

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结果忧愁就特别的多。

这显得有点抽象,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说是楚王丢了一张弓,有人就建议他赶紧去找,他说不用找了,找什么找。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就是不再孤立地看这件事情,就我丢了张弓,而是把自己作为楚国人来定义,那是楚国人丢的这张弓,肯定会被楚国人得到,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因为楚王爱自己的子民,他觉得丢了以后,我丢了别人捡到,也并没有损失什么嘛,反正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人得到了。肉烂在锅里面,有这种想法,他就不会再愁了,叫仁者爱人。

最后一句是勇者不惧。

张居正说,人之不免于恐惧者,在于正气不充,道义不足。而勇者,能善养正气,至大至刚,浩然塞于天地之间,故能执守坚定,不可屈挠。遇事奋发果敢,当行便行,当断便断,有始有终,绝无逡巡畏缩之意。便是利害切身,毁誉乱真,也一毫催沮他不得,何惧之有? 

能做到这一点容易不容易啊?是不容易的。

有人就会问,儒家的态度不一贯是明哲保身,邦有道则经世济国,邦无道则免于灾祸保全自己吗?

就像我们现在说中国历史周期律,王朝更迭,治乱循环。王朝更迭是循环,在一个王朝之内,也是治世、盛世、暴君、中兴、再昏君的循环。

邦之有道与无道就像四季运行一样,春夏秋冬你改变不了。那如果遇上冬天,你非要和它死磕,便会牺牲自己,你不跟它磕呢,冬天过去,春天自然会来。所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到冬天就冬眠,就是这态度。

那怎么又说到勇者不惧了呢?其实,这是语境不同所造成的。

勇者不惧,不是说一个人勇敢,他就什么也不害怕了。

孔子在前面也说过,说一个人徒呈匹夫之勇是不足取的,他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由于一个人有道义担在肩,所以即便是面临着危险,也会挺身而出,敢于去为天下伸张正义,为生民谋求幸福。

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王阳明。我看完王阳明传,深感佩服。王阳明那个年代当时碰上一个国君,皇帝叫正德皇帝,这个小皇帝从15岁开始登基,到他31岁死,十五六年,一直是宠信宦官,不理朝政,吃喝玩乐。那天下是民不聊生!

王阳明作为当朝的大臣,明知不会有好结果,依然写了谏言书,最后被廷杖三十,差一点打死。在他之前的两个人,都被当场活活打死了,他侥幸博得一命。

后来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那是个瘴气横行的地方,杳无人烟的地方,好不容易活下来,最后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朝廷需要他的时候,被派为4省巡抚,平定了匪患,后来又平定宁王朱宸濠,再到广西去缴匪,立下了不世之功。就是因为他面对残暴邪恶,能够我心光明,勇往直前。


他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良知、大是大非去行,最后有他的大智慧,有他一颗心忧天下百姓苍生的心,取得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论语主要是讲述孔子弟子的言行。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仁。

那如果说三个字的话,那就是智、仁、勇。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既要具备足够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知识,是智慧。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有大智慧,要有心忧天下的心,而不是只担心自己,只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还有一个要有一颗无畏的心、勇敢的心,在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能做到这三点,你就真的是一个仁者,是一个圣人。

时间也到了,我们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里,讲的是学习进步的三个境界,那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说,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