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从不因你力量卑微就拒绝降临

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这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作者爱丽斯·霍夫曼在《奇迹博物馆》后记中写道:在历史长河中,有某些特殊年份,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剧变。1911年便是其中之一。我力求逼真地描述那个年份以及纽约这座城市发生的事。在我眼里,纽约是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奇迹博物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这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那时的纽约还没有完全被水泥覆盖,曼哈顿、布鲁克林周围还有原始丛林和野兽,人们还相信有神奇生物存在。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中长大。在各种怪异标本和畸形怪异表演者中,她是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可在现实中,她却同样是被人歧视的“怪胎”,一个必须隐藏身体残疾和真实内心的平凡女孩……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家园被毁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当劳工。在生活极度艰辛的时刻,以西结却发现父亲试图撇下自己投河自尽,心灵受到重创的他决定与父亲彻底诀别,把名字改为埃迪,成为一名专门寻找失踪人口的“通灵少年”,每晚混迹于毫无希望、沉沦黑暗的底层世界……

    时间慢慢来到1911年,已经成为新闻摄影师的埃迪接受一位老裁缝的委托,寻找他在纺织厂大火之后生死未卜的女儿。被父亲逼迫冒充水怪的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则意外捞起一名溺亡的女子。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相遇、相识、相恋。埃迪麻木的内心被爱重新点燃,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命运的勇气……

如同周围那些卑微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样,争取幸福的代价是如此巨大,科拉里和埃迪要赌上仅有的一切,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1911年的纽约到底发生了什么?


(三角内衣厂大火)

为什么作者把故事的高潮设置在1911年,因为那年发生了一场改变美国社会进程的大火——三角内衣厂大火。

1911年3月25日,美国纽约市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难,大火共导致146名服装工人被烧死或因被迫跳楼致死,死者多数是来自波兰、意大利、爱尔兰、俄国的移民女性。年纪最小的仅有14岁。而大规模致死的原因是当时管理者为防止工人溜出去休息,将楼梯井和出口的门全部上了锁。这次灾难唤醒了纽约人的良知,随后建立了有25个成员的改进工作场所安全委员会,《劳动法》和其他34项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劳动安全的法律得以通过执行。


但这场大火绝非偶然事件。甚至在很早之前就被预见到了。

爱丽斯在书中写到:1909年秋天,一场史称“两万人起义”的大罢工爆发。工人们来到库伯联盟学院大礼堂,也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曾发表演讲的地方,宣誓要忠于他们的这项事业:让纽约每一个工人兄弟姐妹都获得人道待遇。由于罢工活动频发,人们将过去这一年称为“大反叛之年”。但多数人都承认,工人们还是没有什么权利。

抗议者会被围起来,遭到殴打并逮捕,然后被带到杰弗逊市场法院的夜间法庭,男人们立即收监,女人则被押送到阴森的监狱作坊布莱克韦尔岛去。曼哈顿消防局局长爱德华·克罗克其实早有警惕,以纽约下城区工厂那种恶劣而危险的条件,引发出悲剧不过是迟早的问题。每个工人同胞都很清楚,如果条件不加以改善,最终肯定得付出惨痛代价。现在,在这个痛苦的下午,那个时刻果真来临了……

一切都太迟了,大火已化作巨浪,汹涌翻腾起来。姑娘们开始从九楼窗台往底下跳,有的相互抱在一起,比起独自面对这无情的命运,这样至少能在彼此怀中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起初,那些坠落的女孩看起来就像鸟儿一样。仿佛穿着天鹅绒领大衣的艳丽红雀,洁白鸽子,或是俯冲而下的燕八哥。然而,当她们砸到坚硬的水泥地上时,残酷的真相顿时就现了形。她们身体散了架,跌在无助的围观人群面前,当场便死了。站在埃迪不远处的一名警察叹息着转过身,两手捧住脑袋,既没办法拯救那些已跌落的人,也没办法接受面前这种残酷现实。

人们纷纷拉起救生网,可是没用,从高处跳下的身体直接穿了过去。发带、皮夹、情书、梳子,如某种残骸般漂浮在积水的排水沟里,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拥有一个灵魂,一颗跳动的心脏,一段关于小幸事或真感情的回忆。到明天早晨,人们大概能在人行道上找到16枚订婚戒指。


友人最初建议爱丽斯·霍夫曼写一篇文章,作为三角地大火的周年纪念。这篇文章最终在《洛杉矶时报》上得以发表,也正是因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爱丽斯才被那个激荡的年份所吸引,并开始构思《奇迹博物馆》这篇小说。



《美国往事》般的时代气息,大片级的阅读感受


(《美国往事》剧照)

由瑟吉欧·莱昂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美国往事》给很多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片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面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再到被陷害逃离,多年以后重返故地的一生经历,同时展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史。

《奇迹博物馆》则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比《美国往事》早10年左右光景。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工人和女性为尊严与平等而战,那是一个罪恶的时代,黑帮和凶案四处蔓延,发展中的大都市如同怪兽般蚕食周遭的一切,拼死守护居留地的倔老头,被锁在工厂里的劳工,还没成年就必须拼命工作的孩子,各种底层人物,甚至连周围丛林中的动物都无法幸免,全都遭到无情的碾压和吞噬。

同样是社会底层的少年与少女,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成长的痛苦经历。与《美国往事》很神似。顶层的富人与操纵者、底层的工会与黑帮,混杂着优雅又堕落,生气勃勃又垂死挣扎的时代气息,而书中的人物们,也如电影中一样,在希望里看到破灭的少年,在绝望中生出爱情的男女。衣着光鲜的恶棍,改过自新的狂徒,各色人物外表与内心不相匹配的恶与善,连同这个时代的卑微与伟大在互相碰撞中逐渐升温,最终爆发并深深打动我们。

与《美国往事》不同的是,《奇迹博物馆》里的年轻人们似乎更有勇气,他们选择了挣脱,而不是沦陷。所以无需在暮年回望时,懊悔不已。


(作者照片)

本书作者爱丽斯·霍夫曼,美国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获得艾德菲大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修创意写作。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拍成了电影《启示之夜》《冒险》《本地女孩》和由妮可·基德曼及桑德拉·布洛克领衔主演的卖座大片《超异能快感》等。而她的《地球上的这里》《河神》《蓝色日记》等作品皆入选美国知名电视节目“欧普拉脱口秀”的推荐选书。

《奇迹博物馆》一书再次充分展现了爱丽斯的创作才华,场面恢弘,对比强烈,游人如织的游乐场、挥汗如雨的纺织厂、震撼人心的大火,迷幻的怪异表演秀、鬼气森森的博物馆,皆给人视觉华美之感,完全就是为大片而生。相信不久就会听到开拍的消息。


奇迹从不因你力量卑微就拒绝降临


(《大鱼》剧照)

《奇迹博物馆》写了两群人,一群是以西结父子为代表的工人,为了温饱,需要没日没夜的工作。那是一代劳动者的不幸缩影,他们每天愿意工作12小时,但是老板们还是开除了他们,又请来了新的工人。更为廉价的劳动力。那些刚刚从俄罗斯和意大利过来的人,新来的人要的工钱更少,他们可以为了一点小钱每天工作18小时而毫无怨言,哪怕会被锁在车间里,好让他们不能偷懒去吃东西、喝水,甚至稍作休息。以西结是带着一股无名之火逃离老实无能的父亲和拼命循规蹈矩的生活,愤然走向黑暗世界的,并不是他真的本性恶劣,只不过他年纪太小,长大之后才清楚那股火到底来自何处,那就是——不公平。一个童工尚且能够感受到,更何况背负更沉重工作的成年人们。

与被压榨的工人相比,另一群人则更卑微脆弱,在表演时,他们是人们愿意花钱围观的“怪胎”。而在平时,他们是可以被路人围殴致死的“怪物”。他们就是各种畸形人,手上长蹼的人鱼,脸上长毛的狼人,没有胳膊的蝴蝶姑娘,婴儿一样的侏儒,被硫酸毁了容的女仆。就连科拉里也要每天在父亲的博物馆中,泡在蓝颜料染色的鱼缸里,为了维持博物馆的开销,甚至还要做一些低级表演。每年表演旺季重新到来时都有表演者消失,没能熬过漫长的冬季,除了贫穷,他们还要忍受更恶劣的歧视与孤独。

但是在看似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的人群中,我们却看到了弱小个体的拼死抗争,会被大众围殴的各种靠表演为生的畸形人,维权的纺织女工,一贫如洗的移民和仆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反抗时代、剥削者、贪婪者们的操控和压迫,在救赎别人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救赎。令那个黑暗时代变得可歌可泣,令未来变得更加美好。事后看来,这就是创造了奇迹。

人们不会因为珊瑚虫的卑微,就否定珊瑚的价值。恰恰相反,创造奇迹的力量越卑微,这奇迹反而越值得歌颂。



书名:《奇迹博物馆》

作者:[美]爱丽斯·霍夫曼

译者:段琳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出品:酷威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迹,从不因你力量卑微就拒绝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