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名叫《妈妈再爱我一次》,整个影院都哭得稀里哗啦,我也哭得稀里哗啦。
我本不愿哭的,但看别人都哭了,我也就跟着哭了。
我还看到了几个同学,边哭边相视一笑。
然后回过头,哭得更大声了。
后来看电影,就是在小伙伴的家里,看租来的盗版DVD,当时喜欢看武打片和僵尸片,偶尔也能看到一些限制级电影。
其实我小时候,对限制级电影的感觉不是很好,虽然看的时候觉得有一种魔力,但总有一种羞耻心作祟,再加上担心被大人发现,总是不能去放松去享受。
有一次,小伙伴神秘兮兮地带我们去看,他从他们家翻找出来的《杨贵妃》,只是这一次差点给我弄到有阴影了。
因为我在中途看的时候,去上厕所放水,却发现怎么也尿不出来了,看片下体会硬我知道,但我哪知道海绵体充血会阻碍尿道呢?
我在厕所挣扎了好一会还是尿不出来,我出去偷偷问了一个小伙伴,他来一句,你不会有病吧?
我直接被吓住了,脑子里一团乱麻,嘴上还不住喃喃,我再试试,我再试试。
再次去厕所的路上,在可能患有疾病的心理暗示下,憋尿的痛苦不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甚至当我碰到厕所门把手时,居然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绝望感。
但迫于痛苦,我还是进去了,而且经过这一番折腾,下体早已不再充血,我顺畅地尿了出来。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想尿就尿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后来,县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也被拆了,不过好在在拆除之前,我还是去看了几场电影的。
看的好像是,《国产凌凌漆》和《新警察故事》,具体感觉忘记了,只是觉得很酷。
尤其是当我们几个小孩,蹲靠在电影院的座椅上,感受着电影散发的豪情,跟着那些大人一起拍手叫好,引得他们诧异注目的同时,我们好像也获得了某种尊重一样,昂首挺胸,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了。
其实电影院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刺激的集体观影体验,我始终忘不掉,从黑漆漆的电影院出来后,看到的第一缕阳光,门外的阳光和门内的黑暗,好像是对比鲜明的两个世界。
我来不及细想就赶紧冲了出去,因为我知道再不出去,眼睛就要适应光线的强度了,就体会不到那种由暗到明的强光的刺痛感,以及短暂的眩晕感,这种感觉就像是放完水的那一哆嗦,仪式没有做到位的话,就会感觉心底空落落的,整个享受的体验也就不完整了。
再后来看电影就是在mp4里了,那时的mp4不只是一种视频格式,还是一个小巧的,掏出来就能引起围观的播放设备。
还有那个小小的内存卡,当时真的是一卡难求,而且一张卡就能传遍整个年级。
可以说,谁拥有了那张卡,就等于拥有了整个学校的混子生的人脉。
我当时上的是封闭式学校,但还是一些家近的同学选择走读,我们用早餐钱给他凑网费,让他去那种小黑网吧,给我们下载电影。
当时看的是《古惑仔》,而刚好又恰逢非主流时代。
所以,当时周末放学的时候,经常能在学校大门对面的马路边,看到一群留着五颜六色的爆炸头的小混混,或蹲着或靠着一辆辆拉风的摩托车旁边,他们一边吊儿郎当地叼着烟,一边把装了4个喇叭的手机外放音乐调到最大,清一色的都是些动感的土嗨DJ,什么DJ小可,什么凤舞九天。
那动静甚至盖过了,一些过路的大卡车的鸣笛。
我虽然嘴上应和着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鄙夷,但心里面着实羡慕的不行,虽然现实里不被允许,就只好给腾讯送钱,开个尊贵的紫钻,配齐一身华丽的QQ秀,我尤其喜欢弄上一头放荡不羁地绿毛。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辣眼睛,但在当时,那就是孔雀开屏。
再后来看电影,就是用手机看,再后来就是上大学,在宿舍抱着电脑看。
只是电影越看越多,好像怎么也看不完一样,又好像看什么都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总结找不到想要的那种观看体验,总也不能满足。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观影条件越便捷,就越不想看了。
再后来,基本上就只看国外的电影了。
甚至遇到感兴趣的,还会去翻墙找一些完整版的去看。
只是看得多了,觉得震撼归震撼,有趣归有趣,但总能感觉到一层薄薄的隔阂。
直到现在,我突然看到了《小武》和《站台》,认识到了贾科长。
看完的感受是,有震惊,有恐慌,有愤怒,也有醒悟,最后就是崇拜。
这情绪也不一一解释了,毕竟每个人的感受都只能从自己的过往出发,所以没必要很较真。
我只是觉得,艺术应该是自由的,如果被加以限制,只当做一种洗脑或者赚钱的工具的话,对于观众的影响就像姜文说的一句话,你现在喂他们吃屎,等他们长大了,反应过来了,会骂你的。
而对创作者的影响是,今天妥协一点,明天妥协一点,一步退,步步退,而对于后辈创作者来说就是,技术、理念一个比一个成熟,画面一个比一个高级、唯美、诱惑,但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创作,是给谁在创作?
电影是一份工作,但只是一份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