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

如果是在一年以前,你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因为喜欢呀!就像娜塔莉·戈德堡在《写出我的心》里写的:“写作像是一双慈爱的翅膀,让你没有逻辑,没有由来,一心只想投入。那是我们的原始森林,我们在此凝聚能量以后,才开始修剪我们的庭院。” 因为喜欢写而写,这个答案已经伴随我好多年了,直到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我们的原始森林”这句话就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那个“初衷”,是《小王子》里,小王子的那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而现在,我对于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已经可以罗列出A、B、C、D……个答案了。虽然喜欢依然还是答案A,但是,已经不是唯一的答案了,也不是最重要的答案了,它就只是我写作的初衷,是我的“原始森林”和“玫瑰花”。

1、写作是为了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别人树上的果实分享给你的时候是带着种子的) 

每一本书、每一类知识、每一项技术、每一种经验,都像是一棵棵开了花,结了果的树,当别人愿意和我们分享果实的时候,这个果实其实是带着种子的,我们品尝了果实的美味之后,能否发现种子?能否把种子种植在自己大脑里?能否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些才是最重要的。阅读的时候、学习的时候、练习的时候,用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种子总是出现在我们专注的那一些时刻,而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阅读的时候,书里能触动到我的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一句话、一个知识点,它们就是一粒粒饱满的蕴藏着生命力的种子 ,每当我遇到他们的时候,就会特别欣喜,总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想把它们播种下来。后来我发现写作就是在播撒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写作是为了把知识加工成为认知(路是走出来的,大脑回路也一样)

俗话说“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大脑回路也一样,来来回回走的次数多了,就变成了路,变成了大路,往后再走就轻车熟路了。关于知识与认知的辩证关系,我很赞同吴建平在《认知》里的诠释,他说:“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和计算机类似,大脑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记忆。任何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大脑的认知机制转化为经验和潜意识的。认知是对输入进行加工。知识和信息没有经过加工,是没办法转换成为你的经验和能力的。”而关于写作与认知的关联他这样写道:“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互相联系的方面,它们的统一构成人类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的工具。”写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你要写作,首先要思考分析,演绎推理,归纳总结,打碎重组。这种加工的过程就是增强大脑回路的过程,也就是认知形成的过程。

3、写作是为了形成认知闭环(写作是拓宽认知道路的“挖掘机”)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里写道:“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大自然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规律,“动之徐生”,认知也不例外,我们想要实现长时间的成长,甚至是终身成长,就必须形成认知闭环,让认知流动起来,一圈又一圈的刻画出轮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果光有知识和信息的输入,是无法形成闭环的,因此输出就显得重要了起来,而写作就是最好的输出之一。它像一台“挖掘机”一样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开疆拓土,让我们的已知和未知的圈层不断扩展。

从以往的写作体验来看,写作真的像是一台“挖掘机”,当我们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写出来的时候,确实很像是有个机器在大脑里一点一点的往外“挖掘”东西,如果平时有不间断的输入,或者在大脑里还有知识和信息储备的小仓库的话,那想要在大脑里挖出东西来,归纳总结,打碎重组,就是一件特别神圣和美妙的事情,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是你亲手种的树开花结果了,你怀胎十月的孩子出生了。而且“挖掘”出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消失不见,而是被我们在大脑里重新提取重组之后又存储了一遍,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我们的已知圈层就会慢慢增大,已知圈层变大意味着未知圈层也随之变大。

4、写作是为了迭代认知形成习惯达到终身成长(“知行合一”不止是一种学问,它是我们成长路上唯一的“大道”)

“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重复执行一系列运算步骤,从前面的量依次求出后面的量的过程。此过程的每一次结果,都是由对前一次所得结果施行相同的运算步骤得到的。”这就是迭代的含义,写作的过程,就是无数次把“挖掘”出来的早已存在大脑里旧的内容,经过思维重组,创造出新的内容的过程。而迭代,是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这些特征与写作发生的过程完全吻合。

我们都知道量变引发质变,认知不断迭代积累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发生质变。佛家也讲,渐悟到一定的程度,顿悟才有可能发生。所以,认知→行为→习惯,这一系列的质变的发生关键就在于量的积累,认知达到一定程度才有行为;行为练习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习惯。

《传习录》里王阳明的学生陆澄记录了这样一句话:“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做两事”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行合一”。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大学期间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影响,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言论,因此为了彰显人生态度和学术追求,改名为陶行知。而写作就是知与行的结合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有“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将网状的感受,整理成树状的结构,最终用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整理和表达就是质变的过程,所以想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知行合一”是唯一的“大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