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相伴,千金不换,你好,我是天博。
这一讲的加餐,我想和你聊一聊古人是怎么求职的。现代人求职一般都是面向心仪的公司,先投简历再面试,核心就是向用工单位推荐自己。古人也差不多。我们之前在第十二讲里《漂啊漂啊: 古代的“北漂”在想什么?》说过,古人的长安只有一个,所以他们求职一般就是求官。他们求官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官方渠道科举,另外一种是位高权重的人的推荐。
权贵的推荐就不用说了,显然是和权贵个人的喜好相关的。而官方渠道科举由于是主考官制,所以这里面人的主观因素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也就导致了古人求职的重心,不是向用工单位推荐自己,而是在向具体的人推荐自己上。不过,求职的本质都是自荐,所以古人的自荐手段,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千百年来,文人们用了很多的手段去推销自己,这里我会给你分享其中的四种,干谒、隐居、造势和献赋,其中被用的最多得是干谒,所以我会从干谒讲起。
就像之前我说的,古人的辞职信有个专门的名称叫辞表一样,古人向别人推荐自己的诗也有个专属的名称叫做干谒诗,就是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和现在的自荐信差不多。
不知道你有没有向别人推荐过自己。现代人自荐无非主要就是展示自己的才华,理想和现状。其实古人也是一样,古人的干谒诗也是要展现这几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古人的能力就是自己的诗词水平了,二是自己的理想,三是自己目前的境遇状态。不过除了前面三点以外,古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赏识,还会最后在诗里赞扬一下被求见的人。
我们之前其实是提到过一些干谒诗,比如柳永的《望海潮》,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这些诗都是诗人在向大人物推销自己。今天,我为你推荐的两首干谒诗,分别讲的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不同的求职心态。如果你也和有他们相同的想法,不妨引用这些诗。
古代的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基本上都是先在家乡考乡试,考上了后到京城去拜访大人物,献上几首干谒诗,博得大人物的赏识,再参加京城里更高级别的考试,考中了才能获取官职。我们熟知的白居易,他就是因为拜谒诗人顾况,得到了顾况赏识,才一举成名进入了官场。
而我今天所选的第一首干谒诗,却和这种正常的情况有一点点不同。但我觉得它更能表达年轻人的求职心态,对我们今天的求职,仍然有指导意义,所以才选了这首诗——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
这诗题目《初食笋呈座中》的意思是我第一次吃笋,写首诗献给在座的各位吧。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公元834年写的,这个时候李商隐才21岁。他刚刚参加了京城里的考试,没考上。当时的华州刺史崔戎很欣赏他。可是崔戎被调到了兖州,李商隐也跟着他来到了兖州,成为了崔戎的一名幕僚,主要负责帮他写些文书。
这首诗是围绕着笋来写的,第一句是“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这里的“箨”读作“tuò”,指的是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壳,“苞”是娇嫩的笋尖。这一句诗的意思是竹笋刚刚被从竹林中采出来的时候,有着幼嫩的箨,香美的苞。如果把它拿到於陵市里来卖的话,它的价格应该比黄金还贵。
於陵离兖州不远,李商隐这里的“於陵”,很可能是他写诗的时候真的在於陵,也可能是用於陵和下文中的皇都长安做对比,借指当时二三线的小城市。
讲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你应该也明白诗人特别喜欢用意象来指代人的。这里刚刚出山林的竹笋,自然是李商隐用来指代自己的。他说这竹笋的价格是可以比拟黄金的,这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强调自己的价值,但这首诗的重点在后面,我们继续往下看第二句。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这里的“陆海”指的是大片的竹林,“皇都”指的是当时的国都长安。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虽然长安有着大片大片的竹林,可又怎么能忍心剪断这新笋的一片凌云之心呢?
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这里的新竹笋指的是李商隐,那长安城外的竹林指什么呢?其实指的在长安的有才之士。
也就是说李商隐,他在长安考试落榜,没能在国都站稳脚跟,不得已来到了兖州这边的二三线城市。可能在当地人看来,他这“新鲜的竹笋”已经很好了,在当地好好发展,已经是“重如金”了。但他却觉得,虽然长安城里有才学有能力的“竹子”已经形成大片大片的“竹林”了,看似已经不需要这於陵的小竹笋了,但是小竹笋自己却并不想过早被人剪下,而失去了成为凌云之竹的可能。
也就是说,我李商隐并不想在这安度一生,我还有着积极进取,再回长安的“凌云一片心”。
其实如果这首诗是直接写给当地领导的,很可能会引起领导的不满,因为分明是李商隐瞧不起这个小庙嘛。但是李商隐的直系领导崔戎本身也是京官下放的,所以读了这首诗,能理解李商隐的心情,会看到李商隐的野心,如果有机会是会向上级推荐他的。
有些人从这首诗里读出了哀怨缠绵,深情难已。说实话,我并不认可。我从这首诗中并没有读出什么哀怨的情绪,反而是读出了李商隐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政治理想。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工作本身就是流动的,甚至有时候都不一定是在一个城市里。如果你觉得对现在的境遇不满意的话,哪怕你向往的地方已经“陆海应无数”了,我觉得你依然可以有李商隐这种“凌云一片心”的理想。
刚刚我说了年轻人的干谒诗,我们再来看看中年人的干谒诗。我要讲的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其实如果要从所有的干谒诗里,选一首最著名的,我觉得被选中的应该就是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孟浩然公元733年写的。他当时四十四岁了,来长安求职,写了这首诗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以求张九龄的引荐。
这首诗前半部分是在写景,后半部分是在写自己的诉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前两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说的是八月份洞庭湖的湖水盛涨,已经几乎和岸一样平了,湖水加上氤氲的雾气好像和天空融为了一体。湖面上水气白茫茫地好像在蒸煮云梦泽一样,湖中的波涛汹涌好像要把岳阳城都撼动了。
这两句有很多的好处,第一它们本身就是写景的佳句,“蒸”和“撼”两个字,写出了自然宏大的力量;第二,通过这两句的水平,孟浩然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学和能力;第三他这两句写的景色气势恢宏,文如其人,给人了一种他本人也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在推荐自己的时候,可以考虑这种思路,在简历中使用积极的元素来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到了下半部分,孟浩然开始讲自己的目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思很好理解,我想要渡水却没有船,闲居不仕又实在是有愧圣明天子。
这一句承接上文,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诗人面对洞庭湖浩荡的湖水,运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说自己想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而后一句写得更加直白,一个“耻”字,表达了自己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我坐看垂钓之人正在钓鱼,可惜自己只能空怀一份羡慕钓鱼人的心情了。孟浩然在这里直白地表明了,自己已经做好出仕的思想准备了,可是就是差一个机会。
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张九龄,是不是都有点不太好意思拒绝了。这里无论是“舟楫”还是“垂钓者”的比喻,都和洞庭湖的具体事物可以结合起来,写得既巧妙又自然。
其实,从整首诗来看,孟浩然的求职还是比较委婉的,而且把自己放的位置也比较高,并没有低声下气地去恳求张九龄。因为我前面说了,这个时候的孟浩然已经四十四岁了,他其实已经久负盛名了。这个年龄的人去求职,和尚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不同,如果他把自己放得太低,反而让人瞧不起,不容易得到尊重。孟浩然这首诗把想要得到引荐的迫切情绪,委婉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不得不说这诗写得真高。
讲完了文人想要求职最常见的手段干谒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种可能你想不到的求职手段——隐居。
这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看错了吗,明明是想要求取功名,怎么跑去隐居了?其实你再仔细想想,肯定也能想明白的。这一招早在商朝的时候,姜子牙就用过了。当年姜子牙想辅佐周文王,却选择了先在渭水边钓鱼,等文王来愿者上钩。隐居其实也是这个套路,先营造出一个“隐士”的形象,然后等待明主的招揽。
在这里我想给你讲讲李白的故事。我们之前讲过李白,李白是很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但他选择的方式,并不是去参加科举,而是去山中隐居。
李白前后在很多名山中都隐居过,比如他在大匡山写了“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思是并非我不爱这清静秀丽的景色,可是我已经决心将自己的文才武艺投入到这个政治清明的年代了。而且他还在终南山写了“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意思是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他的这些诗表面上是写自己多么喜欢山里的景色,多么想做个隐士,但实际上是想彰显自己隐者高人的形象,想要别人来寻找自己,透露出他对功名的渴望。不过,李白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成功。
其实仔细想想,李白的做法并不明智,一方面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做隐士,他想要入仕的心情,几乎路人皆知,另一方面就算你是一名隐士,也没法证明你能成为一名能干的官员。隐士的成功,是建立在彰显了自己的政治能力之上的。
所以,这里对我们现在求职的启示是,你在求职时,也可以先做出成绩,再等待别人的招揽。比如你想应聘一个媒体总监的职位,不妨先把自己做成自媒体达人,这样自然会有人跟你联系的。
讲完了李白想隐居的故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想先引起关注而后求职是不正确的,有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成功,比如下面我要给你讲的陈子昂的故事。
公元682年,陈子昂又没考上,已经参加了两次科举的他仍然是个寂寂无名的书生。他独自走在长安的街道上,忽然看到有人卖琴,一把胡琴居然定价千金,围观的人很多,却没人来买。主要是这些人都没见过这种琴,都不知道这把琴值不值这个价。陈子昂挤进了人群,花重金买下了这把琴,并当众说,“我会弹这个琴,明天我会在宣阳里设宴弹琴。到时候欢迎你们来听。”
第二天,很多人都来了,包括很多名流雅士。所有人都好奇这个琴到底是怎么弹的。宴席结束以后,陈子昂说道:“我陈子昂有诗文百卷,可惜却无人知晓,这区区弹琴奏乐的小技,又怎能值得放在心上。”于是他突然就把高价买来的琴摔断了,把自己的诗作文章发给众人。读了他的文章的人,说他肯定会成为“海内文宗”。从此陈子昂名动京城,不到两年,他就考上了进士,正式入仕。
这种吸引眼球的“炒作式”推销,不失为一个迅速让人认识自己的绝佳方式,但你要知道,这也是建立在陈子昂有这样的真才实学之上的。
前面咱们讲了三种古人的求职方式,但要说性价比最高的,我觉得还是献赋。献赋,指的是文人在特定的日子,为最高领导人皇帝直接献上一篇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的赋,以此来得到皇帝的青睐,而直接步入仕途。
需要你注意的是,献赋和干谒诗区别不仅仅是对象不同,还在文体上。诗和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相对较短,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忍剪凌云一寸心”或者“端居耻圣明”,而赋篇幅都比较长,气势恢宏,文辞华丽,一般来说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在猛夸国家和朝廷,是不宜携带自己的思想的,也只有献给天子才比较合适。
最早文人献赋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写了《子虚赋》,得到了汉武帝非常高的评价,直接被封了官。
有了司马相如的例子,后世文人也都想走这个捷径。不过直接给皇帝献赋也不是容易的事,你至少得有了一定的才名,还得有人帮忙把你写的赋送到皇帝面前,所写的内容也得有真材实料,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虽然献赋的条件比较苛刻,但是这反而成了很多真有才名的文人步入仕途最好的办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诗人李白、杜甫,都是通过献赋才获得官职的。
李白献上了《明堂赋》和《大猎赋》,杜甫献上了《三大礼赋》,这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最终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官场。
当然,我这里不是建议你写一篇文章来夸你求职单位最高领导的。古人的最高领导皇帝,有宣传自己治国成果的需求,所以献赋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这里我建议你,面试时如果能从求职单位的顶层设计出发,拿出一条对对方的核心需求来说有价值的意见,不失为一个给你的面试加分的好办法。
这一讲加餐的内容,我们讲了四种古人求职的方法:第一种是写干谒诗,我详细讲了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二种是隐居以退为进,我讲了李白的故事;第三种是陈子昂的摔琴造势,让自己出名;第四种是直接给皇帝献赋,司马相如、李白还有杜甫都这么做过。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古人的求职有个特点,就是明明很想要求个职位,但是无论是写诗做赋,还是举动都是比较委婉的,都用借代或者迂回的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诉求,这与现代社会是不同的。这是受时代审美影响的。
我们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精准高效,通过最短的语言和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但是在自我推荐的核心上,古人和今人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古人求职方法中的思想,转化成我们现代人更接受的方式,来更好地求职。
而对于面试心态的把握,我觉得我们从古诗词里能汲取到比面试方法更多。比如青年面试时的坦诚与远大目标,中年面试的平等交流、不卑不亢。这些都可以对我们的面试求职,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今天的煮酒论诗,我推荐给你的是,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这首诗是他在落榜后写的:
诗人把不同的人比作不同的花,巧妙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呢?关于面试求职,你又有什么经验想和我分享的呢?欢迎写在留言区,咱们一起煮酒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