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诗人地—池州

 池州,亦名“秋浦”,“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元代大诗人萨都剌在《重过九华山》中一言囊尽其美,令徽州、宣州这样的皖南名城也时而稍稍羞涩。历史上,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轼、包拯、梅尧臣、汤显祖等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停留,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以诗开篇,也将以诗结尾,在诗词中一览这座江南古城的景色。

秋浦河

晋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7年),十三岁的陶渊明路过此地前往广陵(扬州),停留一二日的期间里,他与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隔近三十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第二次经过这里前往建康(南京)。此时此刻,故地重游的他触景生情,一时间写下了名篇《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伊余何归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池州的高山名川给这位追求清风名节的诗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奠定了他归园田居的决心。

秋浦河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再辞彭泽县令,乘舟东流,三遇池州。一心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他虽归心似箭,但想到民生疾苦,官吏盘剥,感慨万千,写下了长诗《劝农》,以慰自己忧愤之情。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左右,陶渊明最后一次来池州,五十五岁的他已过知天命之年。此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生活拮据、“酒米乏绝”,依旧为眼前的景色所倾倒,与友人乘船赏菊、把酒言欢,挥笔写下《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清雅的字里行间,不失流露出雄心抱负、鸿鹄之志,令人怅然、钦佩。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去过多少次池州?我们无从知晓,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甚至共多次。但毫无疑问的是,池州的江南风光是他寄情山水时的慰藉,也是他归园田居后的远方。这是诗人的情怀,也是诗人的不朽。

徽州人家

“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一座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果不其然,名不虚传。诗仙李白于唐朝天宝八年至上元二年(公元749年-公元761年)间曾经“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五首瑰丽诗篇与动人传说。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更是成为了岁月的符号,在秋浦河上流淌了一千余年,让秋浦如诗,让秋浦如画。与在宣州时所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把更多的赞美给了池州的秋浦河桃花潭亦为之逊色不少。清代的《贵池县志》中记载,“唐李白爱其胜,欲家焉。滞留于此者三年,歌咏甚夥”。可想而知,一生追求浪漫主义的李白,仗剑天涯,云游四方,却在这里顿足,甚至欲倚为故乡,可见他对池州的独特情怀。

秋浦河岸

停留秋浦期间,面对眼前的山水,李白思绪泉涌,挥笔赋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仔细读来《秋浦歌十七首》,可以发现李白的情感在这里有个变化的过程,并且变化之大、之真。初来秋浦,李白在诗中言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不难看出,李白不愧是浪漫主义诗人,此时的他,心并不在此处,而在远方。此处只是苟且,远方则是无尽的诗和田野。至于他为何来此处“苟且”,或许是仕途失意,亦或许是思念故人,更有甚是纯粹地追求浪漫,我想皆有可能吧。

秋浦河

然而,重要的是,写着写着,浪漫的李白已变成怅然的李白,写诗似乎成了撩拨愁绪的李白。“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我们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经历了什么,但是诗句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却是句句扎心,想起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想起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贵妃捧墨、力士脱靴,无不令读者替他惋惜,久久不能释怀。

白云深处有人家

犹想起李白在宣州时所作,“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句中虽为“厌”字,但真正表达的却是“喜”。不知不觉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光阴,秋浦如诗如画的美景让诗仙用了三年的时间才为之陶醉,这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李白不是一般的诗人。三年来,他的情感世界逐渐发生了变化,“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他开始寄情山水,举杯邀明月,将秋浦的动人的世间景象用生动的诗句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读者品味。从最初的望断天涯路,到期间的缘愁似个长,再到现在的低头礼白云。李白在秋浦这三年真正找回了自己,他不光关心自己的仕途失意、远方故人,还关注民生、自然、山水与田园,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李白。因而池州,是李白疗伤的地方,也是乘风破浪的地方。

群山与蓝天白云

继陶渊明、李太白这两位大文豪之后,历代的文人骚客争相来池州驻足赏景,停留赋诗。唐武宗会昌年间,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担任池州刺史,他亦在这里“忘乎所以”,寄情名川大河,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等脍炙人口的千年佳句。两宋时期,文风蔚起,“唐宋八大家”独占鳌头,仅苏洵、苏轼、苏辙一门就出了三位。前往池州的文人依旧是络绎不绝,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厚重的分量。梅尧臣在这里留下了,“老僧长松下,麋鹿与之俱。溪云时见起,山鸟自欢呼”,清新静谧。滕子京留下了,“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千古奇观。岳飞留下了,“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山好水美。王安石、欧阳修、包拯、陆游、文天祥、朱熹、李清照等等,以致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池州似乎成为了文人寄情抒怀的地方。正应了清代诗人杨森的那首名诗,“千载诗人地,无花亦此村。茂林还酒店,芳草自柴门。饮有提壶劝,耕闻布谷喧。亭台如可复,不异牧之存”。

徽州人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载诗人地—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