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杰克·韦尔奇,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公司,1981年至2001年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在任期间,通用电气的市值从130亿美元增长到4800亿美元。2010年,他创办杰克·韦尔奇管理学院,这一在线MBA项目获得了广泛赞誉。
关于本书
本书由杰克·韦尔奇及其妻子苏茜·韦尔奇共同撰写。杰克·韦尔奇用了10年时间,为世界各大公司CEO提供管理咨询,此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梳理了自己对企业管理方法论的思考。对于企业如何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保持增长、企业管理者如何将公司使命顺利传达给员工并使其达到目标、如何遵从商业规则并找到企业增长的突破口等问题,都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深入解释。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首先,在管理中只有领导力是不够的,要发挥企业的协同力,必须将使命、行动和结果协同起来,才能让公司从上到下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次,企业的本质是增长,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领导者集中资源,并且刷新自己的创新定义。最后,针对很多管理者非常头痛的财务问题,作者认为你只需要关心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搞清楚企业的核心数据,就可以了。
前言
杰克·韦尔奇撰写的《商业的本质》,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6万字,书中精髓:协同力、增长要素,以及对待财务和数据的正确方法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
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大学毕业打算出国念书,为了申请到好学校,你希望能在满分120分的托福考试里拿到110分,不过你的英语水平一般,只过了四级。为了提高成绩,你会做什么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刷论坛看别人的考试经验,再去电商买一堆参考书和 CD 。但所有材料都到齐以后,问题来了。110分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实在太完美了,你太想实现这个目标,反而没办法真正开始学习。心理学认为,当你的大脑极度渴望某种东西的时候,它将持续处于亢奋状态,多巴胺会淹没你大脑的奖赏回路。这时候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你连注意力都没办法集中,更别说去达成目标了。这样看来,追求完美不一定是件好事。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绝对不追求完美的 CEO 杰克·韦尔奇。正是这种不苛求完美的态度,让他成为了“全球第一 CEO ”。这本《商业的本质》,就是他根据自己对商业世界的观察和经验写出来的一本不完美、但十分有启发的商业书籍。
大家都知道杰克·韦尔奇很知名,但他的具体成就是什么呢?从他1981年接管通用电气担任 CEO 开始,一直到2001年退休,他把通用电气的市值从130亿美元带到了4800亿美元。
2001年退休以后,杰克·韦尔奇写了第一本书《赢》。这本书名头非常响亮,巴菲特甚至给过这样一个评价:“有了这本书,人们再也不需要阅读其他的商业管理著作了。”今天这本《商业的本质》,是韦尔奇和妻子游历了全世界,给各大公司的 CEO 做管理咨询以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出来的。他希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探讨企业和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里再分享一个小八卦。如果不是杰克·韦尔奇退休之后的离婚官司,可能今天我们还看不到这本书。韦尔奇退休后不久,就和当时《哈佛商业评论》的总编苏茜·韦特劳好上了,这个苏茜正是这本书的第二作者。但韦尔奇的原配妻子简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嫁给韦尔奇之前,她是一名律师。
在这种情况下她当然不会放过韦尔奇。她去法院打起了离婚官司,要求分割财产,并且调出了杰克·韦尔奇的退休待遇文件。这份文件公布后,公众一片哗然,因为退休之后,杰克·韦尔奇的生活十分奢靡。他平均每个月要花36万美元,还有1个多亿的退休津贴。事情越闹越大,杰克·韦尔奇不得不选择了庭外和解。他给了前妻1.8亿美元的补偿费,再加一个曼哈顿豪华公寓的使用权。离婚官司结束以后,可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质量,杰克·韦尔奇开始跟他现在的妻子四处巡游、做演讲、为大企业咨询、开商学院,这才有了这本书。如果没有这一段故事的话,可能他还在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吧?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协同力。前面我们提到,企业需要协同的是三件事情:使命、行动和结果。
使命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个更常见的词:价值观。在这本书里,韦尔奇不愿意用这个词去定义使命,因为价值观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比如我去阿里巴巴的官网查了一下,众所周知这是一家非常强调价值观,在商业上同样相当成功的企业。我在网站上看到了六个词: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完全没毛病,我也非常尊重他们的价值观。但如果你今天第一天入职阿里巴巴,你看到这几个词,是不是觉得,嗯,你说得对,但好像跟我的日常工作关系不大。
使命和价值观不同,它代表了一家公司要去往的终点。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只要把一个小痛点钻研得足够深入,它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商业上成功的公司。典型的例子是 Uber 和滴滴,他们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把出行这件事给变容易了,现在这两家公司的估值都很惊人。当然,阿里巴巴也是一家有伟大使命的公司,单是淘宝一项业务,就极大提升了中国的零售效率。
使命是目标,是去往的方向,但你还得有交通工具让员工知道怎么过去。这个时候行动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行动是你要告诉员工在公司的使命之下,他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目标,怎么思考,什么样的做事方式是保证自己不用太绕弯路的。然后怎么让使命和行动都落实下去呢?得有结果。结果不仅仅是指 KPI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听过一句话:要对结果负责。这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 KPI 负责。但在企业管理中,结果不是数据,数据只是表达结果的手段。为什么一件工作,你的 KPI 是123,而不是456,你有认真仔细地考虑过吗?
结果存在的意义是:管理者通过结果来定义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能够抵达使命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解雇员工,如果管理者发现一个员工的所作所为明确违背了公司的使命,也不符合公司的行为模式,果断解雇员工或许是更理想的选择,不然双方持续在一个不能互相认同的关系当中,都会非常痛苦。
韦尔奇在书中举了一个纳尔科公司的案例,他们是一家做水处理业务的公司。在2008年之前,这家公司的使命是:我们从事水处理业务,这个业务很好。没了。你可能也听出来了,这个使命不仅不让人兴奋,还因为有些逗趣而显得不够正经。一个叫方华德的新 CEO 上任以后,花了90天的时间去研究这家公司的业务,后来他看中了一个6年前就开发好的项目,这个项目能为客户节水,使客户免遭美国环保局的罚款。在这个背景下,方华德决定将公司的使命重新定义为:我们为客户提供清洁的水,帮助客户实现更大的利益,促进世界环境的持续发展。同时,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两年目标,要卖出2万套这个节水设备。更重要的是,他不光定下了使命,还在公司内部开发了一个终端,每天显示自己的业务为全球节约了多少水。这就很让人兴奋了。后来纳尔科的员工会跟每个人说,你知道我的工作是什么吗?我通过节水拯救世界。听起来颇有点儿超级英雄的架势。
在方华德确定了新的使命之后,也遭遇过公司内部的抵制,并且原因很说得过去:下属们说,这项业务6年前就开发好了,当时就发现它不适合这家公司。后来方华德下了狠手,在职位最高的100名高管当中,有一半人被迫让位,公司从内部和外部找来新候选人来填补这些空缺。当然,这个例子属于极端情况,有时候并不是非得通过解雇去落实行动。想要达到结果,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其实就足够了。那么这家公司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呢?在方华德上任的两年之内,纳尔科不仅卖出了2万套设备,营业收入和盈利也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这个例子完美地说明了一个有协同力的公司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一个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让他们觉得自己重要的使命;一系列能落实下去,让他们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交通工具;通过制度告诉他们按照正确道路行进能得到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协同力。下面,来为你说说增长。增长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企业只有实现了增长,才能保证自己长远地生存下去,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才会有职业安全感和成就感。
第二部分
如何才能实现增长?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必须学会集中资源。一家公司无论规模多大,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有1000万美元预算,也不能满足公司各个部门的扩张计划。但一个要点是,不管你手上的资金是充裕还是不充裕,都不应该将它分散在不同的项目里。很多管理者会给每个部门都分配一点儿钱和资源,然后部门负责人也心满意足,至少是公平的嘛,谁也没有得罪。事实上,这是一个常见但极其错误的分配方式。
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你有500万的预算,要为公司的新产品制定广告投放策略,你会怎么做?一个方案是找5个重点城市,每个城市投入100万,将核心区域完全覆盖;另一个方案是把500万全部投入到最重要的城市,把知名度砸出来。新手往往会选择第一个方案,因为一个城市100万的预算看起来也不少了,但其实第二个方案才更有效,因为现在用户的注意力都非常有限,广告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集中且高频的覆盖,要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他们产生印象和记忆,才能达到提高知名度的效果。
资源有限还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资源集中也无法满足需求,这时候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通过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500万的预算,除了投放地铁公交广告牌,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营销方式,比如创造一个营销事件,去吸引人们对你的关注呢?但是,创新有一个前提,就是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刷新对创新的定义。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你并不需要像在马车社会发明汽车这样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创新,对你而言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觉得自己有创新的能力。所以这时候要做什么?打消大家对创新的恐惧,在公司里创造氛围,不要让员工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要让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件平常的、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
近年来,公众的目光常常会被那些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吸引。比如乔布斯在2007年1月9日第一次拿出 iPhone 的时候,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从此开始。手机从一个通讯工具,变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功能和情感上全面交流的工具。这就是我们最喜欢谈论的颠覆式创新。但是,作者认为,在商业领域,最好将创新定义为渐进式改进。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并可以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去做的事情。如果一直提倡颠覆式创新的话,大多数人会认为创新太难了,虽然我挺聪明的,但还没有乔布斯那么聪明,所以创新跟我没有关系。对于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来说,员工的这种想法是非常消极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员工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手上的工作,不会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和挑战。
在企业中,渐进式创新随处可见。比如一张工资表,可能别人花8天时间才能完成,但一个新来的 HR 找到了新的工作方法,只花了6天就把表做好了。再比如在一项新技术的帮助下,每天一个销售员可以拜访4名客户,而不是原来的3名,这些都属于渐进式创新。特别重要的是,公司的领导者一定要对这样的进步做出明确的鼓励。不管是发奖金,还是请大家吃个蛋糕,或者送两张演出门票,要让周围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原来这样的创新也是可以被嘉奖的,这样一来,就会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使用你的子弹,并且在公司鼓励渐进式创新,让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才是能够让企业快速发展的增长要素。
第二个重点增长要素也说完了。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怎么去看财报及核心数据?
第三部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财报就像是用火星语言写的。“内部收益率”和“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这样的词,你听完应该就已经蒙了。在作者看来,我们不需要搞懂这些生涩的词是什么意思,只要你的目标不是去当企业的首席财务官,了解下面的两个概念和一个原则就足够了:两个概念——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一个原则——不要只看具体的数据,要看差异。
现金流的意思很简单,顾名思义,就是这家公司进账多少钱、出账多少钱以及还存着多少钱。所有的公司都通过三种方法去追踪现金流,一个是经营活动,比如,如果你开着一家以卖牙刷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经营活动就是你卖出去牙刷的收入;另一个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如果你这家牙刷公司生意不错,有些闲钱,然后去投资了两家牙膏公司,那你买卖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所得的收益和损失,也会在这张表里;还有一个是融资活动现金流,如果你的牙刷生意做得很好,这会儿有新的基金想要入股,银行也想给你贷款,那么它们给你带去的现金和到期你需要归还的现金,也属于现金流的范畴。
资产负债表是什么呢?它总结了一个公司的资产、债务和它股东手里的股权情况。还拿你的牙刷公司举例,你的资产可能会包含你的现金、应收的账款、厂房、原材料、公司大楼和各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也要算在里面,比如你是一家全国知名的品牌,那么这个品牌、商标也会被算在里面。负债是什么呢?你可能为了扩大生产线,找银行借了一笔钱,你要还钱和利息,这就是所谓的负债;最后是股权,就是你有5个投资者,他们都是谁,在你的公司里投了多少钱,分别占多少股。
是不是很简单?了解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最重要的原则:看差异。数据不仅是用来做计算的,更是用来做比较的。差异可以是财报上的实质性变化,比如现金流的变化,或者负债的变化;也可以是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别,比如你这个季度之初打算花200万的营销费用,最后只花出去50万,这个差异和它背后的原因,就是你需要关心的。当然还有一点,除了财报,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企业需要关注的核心数据是什么。比如牙刷公司的核心数据应该是销售额,而对于很多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关心的核心数据可能跟财报暂时没有关系,而是每日的活跃用户数量。
对于一家像牙刷公司这样有营收的企业来说,作者认为,销售额和净收入是你最需要关心的指标。当然,还有一些核心数据,比如你未来六个月的订单数量,你手下各个部门的职位数量,找到这些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都能让你搞清楚现在企业的运营情况到底好不好。从更长的时间段去看,假设你的牙刷公司已经成功上市了,那么投资回报率和市场份额就会是要关注的重点,前者会让你的投资人开心,后者反映的是你用户的满意程度。所以,不懂财务并没有关系,了解了上述关于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知识,搞清楚公司的核心数据是什么,并且通过差异去分析、假设和挖掘事情的真相,你就可以搞清楚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到底好不好;作为管理者,你到底需要改进哪些地方。
总结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三大要素:协同力、增长,以及财务和数据。
首先是协同力。协同力在管理学中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实践中,作者发现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应该怎样达成协同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公司从上到下的每个人都被完不成的工作给淹没了,只顾埋头去解决自己手上的问题。而且,很多人并不明白协同力到底是协同什么。作者明确指出,协同力是将使命、行动和结果统一起来。
其次是增长要素。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增长都是首要任务。能够实现增长的手段非常多,作者认为管理者需要聚焦而不是分散资源,只有把创新的定义从颠覆式改为渐进式,才可以实现企业的增长。
最后是财务和数据,你需要记住的两个概念和一个原则。概念方面,对于一个并非财务专业出身的管理者来说,你只需要搞懂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一个原则是指,比看懂报表更重要的,是理解公司业务运转的核心数据,并且关心它的变化与差异。数据不是用来算的,而是要去看它的变化,通过变化找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