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一个系统能力的产物。
本文讲效率。为什么?因为企业是效率分工的产物。
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男耕女织,一个家庭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现在再也回不到那样的社会了,因为太没效率,现在是谁的效率高就交给谁做。
所以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一、小米的护城河是效率
当我们在谈竞争的时候,我们拼的是什么?一台ATM机,你表面看到的是一台机子,但实际上让它有用的是它银行背后的系统能力。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三,2015年和2016年是小米遭遇困难的两年,但2017年就奇迹般地逆转了。这么大体量的硬件企业在大幅下滑后还能快速逆转,甚至大幅增长,这在全球的商业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小米的快速增长和17年的逆转,梁宁也有自己的一个解读版本,她的关键词是:“效率”。
雷军说过:互联网思维里最关键的是两个点: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小米真正的护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是效率革命。
二、小米的效率革命故事
他们最先搭起的是小米社区,聚集了一批手机的发烧友,然后在社区以互动的方式做出了MIUI操作系统。每个星期都迭代一个版本,强制性地每周发新版。每个版本如果采纳了哪个网友的意见,就会专门跟这个网友讲:“你上次提的意见,我们新版已经改掉了”。这个网友就超有参与感,于是就有了第一批铁粉。
对于这批人来说,MIUI是他们一起做的,小米是他们一起做的,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MIUI之后,小米继续采用它的参与感大法,推出了小米手机、小米网电商。
小米对“个人效率”做了哪些事情呢?
用雷军自己的话说:
一方面,互联网把人数字化,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全部数字化了,数字自然会给人一种压力。员工每天一看自己的数字,就得给自己一个判断。
另一方面,小米是全员面对用户的一种组织结构,接受来自用户的压力。举个例子,平时产品让开发改革不是太难不改就是没空改,如果是面对用户,用户说哪里用的不舒服了,开发就会默默改了,我个人是认为一是面对用户有压力二是更有成就感。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手机,此时市场上已有300多个手机品牌,每个品牌都有几十款手机。而小米每次只主推一款,他打的是少款机型打出大规市场的战略。这和他以效率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用这种方法,小米把自己的一个单店做到很强。
我们用“点、线、面”的战略结构来看待这件事。
2011到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是一个三浪并发的时刻,智能手机大换代、消费升级、网红电商的流量红利。产品的新需求、用户的变化、流量的变化三个时代级的红利一起撑起了小米,让它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2015年和2016年是小米的一个负向周期。这两年oppo和vivo快速崛起,这归因于两个原因。一是它们的用户体验好,OS做的非常好。二是它们用的是流量明星代言的模式,从电视上拿到了流量。还记得那个时候整个地铁站墙上都是oppo的明星海报。
互联网的战争就是产品和流量。oppo和vivo显然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的包袱,哪里有流量就去哪堵用户,快速做了渠道下沉,沉到了中国六七级市场—县和镇的级别,在全国开了超过60万家专卖店。
这个时间点,小米正一心一意专注在线上,错过了县、乡市场的线下换机潮。在17年的时候,从整个中国的商业格局来看,电商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也就是90%的人还是在线下买东西,即使你拿到了线上100%的市场,但从整个中国来看,你也只占了10%,这是两家销量拉开差距的一个本质原因。
17年初,有个评论说:“从来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够成功逆转,小米的前途堪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是全球高度整合的,上游高度垄断,下游技术快速迭代。所以一个手机的成功,需要一个价值网上的很多伙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然而结局还是逆转了,为了和oppo及vivo对决,小米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快速把自己的渠道扩张成了一张立体的网。这个时候,它开启了小米之家线下店,然后通过电商磨炼出来的大数据,支持线下零售做高效率的决策。
这里不得不说小米的一个零售创新—小米小店。小米之家是开在一二三级城市,而小米小店只开在县和镇这两级,任何个人都可以申请成为小米小店的店长。
小米利用它的大数据来做审核,比如说这个人必须得在这个县或镇上生活,根据手机定位的活动区域可以做判断。
审核便捷,小米小店就能快速聚集大量的店主,他们很容易就可以把店开起来。
接着这些小米小店的店主,就用自己的模式来拓展流量。
产品的竞争其实就是产品加流量的竞争,小米利用大量的个人流量,把它们变成小米小店的拓展流量。所有的货都是由小米寄给店主,但是客服工作由店长来承担,为什么?因为邻里乡亲,解释起来方便。就这样,小米小店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开了20万家。用最快的速度来对垒oppo、vivo的60万家门店。但是手机对小米来讲,只是一级火箭,它的智能化未来,才是真正的核心。
写在最后
当你要决定做一个产品,准备搭建自己的系统能力时,先问自己一句:“我应该从哪个点来建立系统性的效率优势?”
因为没有效率优势,这个系统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