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富比陶朱

成语出处:

“富比陶朱”这一成语典故,源于春秋时代,楚国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弃官归隐,在“陶”这个地方定居,并化名“陶朱公”,经商置产,富可敌国。

范蠡迅速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择了一个最佳的经商地点——陶,因为,陶“居天下之中”。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首先开凿了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后又开凿了沟通泗水、济水的菏水。

古代交通中,水运在运输成本、时间上均优于陆运。开凿运河为历代统治者重视。

古代“四渎”,即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从此相连通。黄河在荥阳分流出济水,济水经过菏水、泗水连通淮河,淮河经过邗沟连通长江。陶,由于处于济水、菏水交汇处,而坐拥航运交通的便利,商业优势由此而起。

到了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尊称韩非子或韩子,在其所著的《韩非子.解老》一书中云:“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此后,我们在称赞商贾巨富时,常说“富比陶朱”。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图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处理)

《百科》解释:

富比陶朱,比,能够相比。陶朱,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称。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远去,居于陶,称朱公。以经商获得巨富。能与陶朱比富,形容非常富有。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图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处理)

分享“商圣范蠡”的故事

春秋末期,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兴了越国,灭掉了吴国,成就了霸主之位。之后,范蠡弃政从商,靠着做生意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被尊称为“陶朱公”。

当时,有很多诸侯国都想请范蠡复出辅助自己,而更多的人则想跟着范蠡学习发财致富。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叫猗顿的鲁国人,他原是一个贫寒书生,在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他听说了范蠡迅速发财致富的消息,于是就前往请教。

经过接触观察,范蠡发现了猗顿的经商天赋,于是就答应了猗顿的请求,告诉了他发财致富的技巧:首先是要在自己挣来的钱当中拿出一部分存起来,然后就用这些钱去赚钱,而不是再靠人去赚钱。

到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后,范蠡见到了猗顿,猗顿告诉他说已经存够了钱。范蠡就问他:“那你是怎么使用这些钱来赚钱的呢?”

猗顿说:“我把这些钱交给了一位泥瓦匠,他说去远方低价收购珍宝,然后再运回来高价卖出,可赚到很多的钱。”

范蠡当即就批评他说:“你这样做实在是太蠢了,为什么要轻信他人,尤其还是一个泥瓦匠的话呢?即便想做珠宝生意,也要跟珠宝商人合作,外行人怎么能轻易相信呢,不失败才算是怪事呢!”

果如范蠡所料,那个泥瓦匠采购进来的都是些假珠宝,赔了个血本无归。

后来在范蠡的鼓励下,猗顿并没有灰心,在又存了大约一年的钱后,他继续走钱赚钱之路,把这些钱借给了一位铁匠买青铜原料,铁匠每三个月付一次利息给他。

范蠡听说这件事后,对猗顿这次的选择表示认可,并问道:“这次做的不错,那你准备怎么使用得来的利息呢?”

猗顿说:“我想改善生活,还想买栋大一点的宅子。”

范蠡说:“不行啊,你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应该用这些利息继续去赚钱。你要记住,只有当你足够富有的时候,才能够尽情享用。”

时光如梭,转眼又过去了几年时间。范蠡再次遇到猗顿时,问他是否已经发财了。

猗顿说:“现在虽还不算是发了大财,但有起色。我把之前赚到的利息存了一段时间后,就借贷给了一位牧羊人,他拿去买羊崽,卖掉羊崽后赚的钱分我一半。我再将这些钱继续投到别的生意上,便有了更多钱赚钱的门路了。”

范蠡说:“很好,你现在已经掌握了发财致富的诀窍了。你学会了存钱,并善于向内行请教与合作,已经不再是靠人赚钱,而是靠钱赚钱了,相信你很快就会发家的。”

果然,数年以后,猗顿也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图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处理)

学以致用:

通过范蠡与猗顿这两位大商人的故事,道出了靠“钱赚钱”发财的富人思维,同时也可以激活我们的富人思维理念:

1、钱赚钱的前提是先要存够一定的资本,即每日或每月都从所赚到的钱中拿出一部分存起来,久而久之就能拥有一笔可观的资本。这其中强调的是时间的作用和坚持,不可贪图暴利;

2、钱赚钱是有风险的,要懂得其中的规律,正如范蠡所强调的,要虚心听取专业人士意见,把钱赚钱的目光投向那些可靠、稳定的项目上,只有如此,才能源源不断地靠钱赚钱,这种发财模式才是最为稳妥的。相反,如果不善于向专业人士讨教或盲目的投资,非但不能靠钱赚钱来发财,还会掉进隐藏的陷阱,遭受惨重损失,世人不可不慎。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典故——富比陶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