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老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第三期:小城故事-海归

 

大家把90年代中期之前出国留学的人戏称为“洋插队”,齐志鸿也曾是这之中的一员,回国二十多年后又见到了插友老梁,以为他不会回国,有点意外。

齐志鸿去厦门出差,晚上无事闲逛,想喝点啤酒,路过一家小酒吧时,透过窗户看到柜台上摆着多种B国啤酒,觉得亲切,就推门进去。坐在里面的老板抬头跟他目光交接时,俩人都愣了几秒钟,老板试探着问:“是小齐?”齐志鸿点头,冲到柜台前:“老梁!”老梁大声答应着跑出来,俩人颇为激动地握手拥抱。

齐志鸿曾经在“洋插队”时跟老梁在一个中餐馆打工,老梁比他早去几年,各方面给过他帮助,像是送他一些日常用品、教他餐馆工作技巧等等,虽然后来各奔东西,他心里还留着跟老梁的友情。


老梁出国前在国内乐团吹小号,一些人背后叫他“小号”,也有人就叫他“吹管子的”。他跟别人说是省城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留学生们判断他有点吹牛,但水平属专业级别却也没人有疑问。

他在B国有个远房叔叔,离开大陆三十多年后回来省亲,他帮着父母跑前跑后地接待。几年后他来B国时,亲戚对他却相当冷淡,叔叔开一个小贸易公司,可能觉得能担保他出国已经是莫大的恩惠,余下的就靠他自己去闯了。

他注册的音乐学校有个例行的现场考试,看看新生的程度。他刚吹几分钟,老师就笑着让他停下来,问他吹到这程度了为什么还要到这儿来学?他敷衍了几句。过后一问才知道,这所音乐学校的学生,基本就是一些业余音乐爱好者,半慈善性质,学费相当低,他的水平在这儿都能当老师。

其实首都有一所世界有名的皇家音乐学院,但他心里明白要考到那里太不容易了,别的不说,高昂的学费就是过不去的坎。他对自己说:三十好几的人了,出国来最实际的还是要赚些钱,艺术吗,再说吧。

学校的纪律比较松弛,考试又肯定能过,于是他在正当的学生身份下,大规模地开始了疯狂的打工生涯,加上后来过来探亲的老婆小王,成了这小城中国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打工狂夫妻。

他早晨去“喜福楼”做清扫,中午去“红玫瑰”洗盘子,晚上去“明珠”当侍者,日子过得昏天暗地的,不但没有周末和假期,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也没有。

赚的钱倒是真不少,开销又压得很低,他们的储蓄肯定是全城中国留学生中最多的,大家议论起来颇为羡慕,他却在心里说:只知道我们挣得多,吃的苦你们也没法比!

在两边的老人那儿,他和老婆报喜不报忧,也撒点谎,说在音乐学院学习拿到了奖学金,还给小孩教课,所以能挣不少钱,把老人们高兴得喜笑颜开。他托人带回去美元,给两边老人都装了那时还比较罕见的空调,还买了尺寸很大的电视,这在岳父母的邻里轰动一时,都说这女婿真是有本事!老人觉得特别有面子。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除了数挣到的钱时高兴外,其实并没感到太多快乐,毕竟以前也算是专业乐团搞艺术的,走在人前还是挺骄傲的,现在几乎把艺术给丢了。忙得团团转的时候还好,最怕闲下来,常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像是在一团迷雾中拼命跑,跑向哪里?去干什么?不知道,福地也好,悬崖也好,只是往前奔,永远不能回头。

在“明珠”干活稍闲的时候,他会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发呆,他的侍者工作服是黑西服打领结,跟他在国内上台时的演出服差不多,场景却是天壤之别。这时候如果有他的熟人路过看见,会被他疲惫、迷茫的眼光吓一跳,几乎认不出这是那个永远斗志昂扬的“小号”。


齐志鸿还记得刚去B国不久的一次中国同学春节晚会,老梁表演了节目。为了照顾打工的同学,春节联欢会晚上九点开始,他到的时候已经快九点半了,演出正进行,大家见了他都鼓起掌来,毕竟这儿真正在专业乐团搞过文艺的就是他了。他其实挺一表人才的,西服套装一穿更精神,再打开盒子,把金光闪闪的小号往手里一拿,立刻又是那个自信的专业乐团小号手了。他吹起了“大海呀,故乡”,在这个时刻,大家暂时忘记了烦恼与忧愁,忘了这个神气的小号演奏者是他们有点鄙视的打工狂。大家鼻子有点酸,心贴得很近,明亮、温柔的乐音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思念起了家乡,他们感谢他。


齐志鸿和老梁喝了若干瓶啤酒后都有点微醉,话却更稠了,回忆了不少往事。

老梁问齐志鸿在做什么?齐回答说头些年在外企,现在一家大民营企业当销售总监。老梁叹了口气:“唉!不能跟你比呀,我大概也就是守着这个小店到老了。”齐志鸿说以为他不会回来了,他说先前是这么想,前些年在国外开了一个中餐小店,生活也还可以。但到了知天命之年就越来越思乡,孩子独立了,他们夫妻的中国国籍也保留着,前年就跟老婆卖了店和房子回国生活了,开了这个小酒吧。

齐志鸿小心翼翼地问:“还吹小号吗?”他怕触动了老梁心里的隐痛。没想到老梁很舒心地笑着说:“吹呀!跟过去搞音乐的老朋友有个小乐队,每周都要约着活动,有时候也演出一下。”齐志鸿说:“我还记得你当年吹‘大海啊,故乡’,现在演出时还吹吗?”老梁笑着点头:“你等一下,我去拿号,给老弟你吹一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见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