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下来,有些事情可能不会发生

近两天,郑州电视台的一篇报道瞬间在朋友圈刷屏,题目《**公司,一份授权卖两家,记者采访遭侮辱 抢夺摄像机》,后来**公司第二天向郑州电视台发出了律师函。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在视频里,可以看到**公司开具唯一授权书的照片,**公司人员抢夺摄像机、且该公司办事处史经理对记者恶语相向、扔记者证的视频。报道被做得很实,舆论基本上一边倒。大家认可郑州电视台的报道,纷纷谴责**公司。

不过,仔细阅读**公司向郑州电视台发出的律师函,结合之前郑州电视台拍摄的视频,我们相对全面地了解到了事情的基本情况:2017年6月,高先生想用**公司出具的授权函投标河南某医院项目,**公司随后给高先生所代表的深圳*公司开具了唯一授权书,并收取高先生15万元代理投标保证金,办事处史经理以个人名义给高先生打了收条。随在开标前,办事处的史经理给另一家公司也开具了唯一授权书,在开标现场,由于授权不唯一,这两家被“唯一授权”的公司双双出局。

对于造成此事的原因,双方各执一词:**公司认为高先生恶意骗取授权书,理由是他们授权的深圳*公司在网上根本查不到,是个假公司;而高先生则称自己提供的公司没有问题,而是**公司把名称给写错了。我的个人判断是,高先生有骗取授权书的嫌疑。授权书里自己的公司名称出错,这么大的问题怎么如果以自己疏忽大意没看到来解释有点牵强,即便高先生当时没有发现,距离开授权到项目投标,至少有两周以上的时间,高先生公司接触标书的同事难道也都没有发现?如果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向厂家反馈予以纠正?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在投标之后的近一年时间,相信高先生也没少和**公司的史经理沟通。如果握有真凭实据,相信早就把钱要回来了。

问题来了,明明占理的**公司,为什么在舆论的评论中却是个粗暴无礼、不讲信用的厂家呢?原因在于,**厂家没有做好危机公关,更准确地说,是危机公关做得很烂。试想一下,如果面对记者的采访,不是蛮横地抢夺记者摄像机、扔记者证,而是客客气气地把记者请进会议室,端上一杯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解释清楚,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最起码“记者采访遭侮辱、抢夺摄像机”的字样不会出现在报道中,甚至这篇报道就石沉大海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天气虽然热了,我们的心可不能浮躁,在危机面前要保持冷静,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冷静下来,有些事情可能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