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最近新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走进全国12所中小学,搭建“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
这个形式一看就是“致敬”日本的“屋顶表白大会”——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站在学校屋顶大声说出自己青春期的困惑、问题、梦想等一切想说的话。
日本“原版”让人感到热血青春,而中国版却让人无比心酸……
“表白这件事,应该当面用言语去传递”
日版视频中,校长认为“表白这件事,应该当面用言语去传递”,所以带头组织让孩子在天台告白,鼓励孩子们“大胆去爱吧,害怕受伤可是不行的哦。”
有了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孩子们在天台都是这样的画风……喜欢上了同桌的女孩,但是要换位置了,所以告白:
然而在被告知对方已经有男友后,男孩大呼:“心与心的距离,怎么这么远”。
另一个男孩在天台上声嘶力竭地喊了16遍“喜欢你”,却收到了女生的“对不起”……还是抹一抹眼泪,礼貌说了一句“谢谢”。
上天台告白的孩子们,真诚、勇敢、有风度,他们洋溢着稚嫩单纯的美好,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
国内节目里,肯定不能出现孩子们相互喜欢的情节。所以大部分都在是向父母喊话。
“爸爸妈妈,求你别这样对我”
有的希望爸爸妈妈能更重视自己:
有的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管太多:
有的希望父母听一下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能不能不要老拿我和别人比较”:
虽然相比日本版,中国的孩子们说的话题都很“含蓄”,但他们依然是想要坦诚的和父母沟通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就像上面“控诉”妈妈总是拿自己和闺蜜比较的小女孩,她体谅这是父母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她不喜欢,所以她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让妈妈能够重视自己的意见。
但父母们的反应呢?
总是“喜欢别人家孩子”的妈妈在自己的女儿委屈得哭出来时,依然全程居高临下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很客观”
“要跟别人的孩子比,不止是你闺蜜”
“我拿你比,是在让你学习人家的优点”
“我认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击的……”
当女儿直接说出“你们总是打击我,我很痛苦”时,妈妈又开始说“承诺”……
这样一轮轮被“怼”的窒息感受,让孩子彻底崩溃了,哭着跑下了台。
不仅是直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怼回去”,家长们还很喜欢和孩子“讨价还价”。
因为成绩下滑,热爱跳舞的女生被妈妈停掉了拉丁舞课,她希望妈妈可以支持她的梦想。妈妈先说可以考虑,后来在女生的追问下,说只要考进全校前100名就可以。
女孩说我做不到,妈妈说:“你努力就好,我会看到你的努力的。”所以母女俩就开始了砍价……最后定在前150名。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只会“安慰”、“鼓励”,要求孩子“不要哭,要坚强。”
节目看下来,只想问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和父母告白才有用?
“我的话,你听到了吗”
从节目里看,大人们不但从前听不到孩子们的心声,在他们已经大声喊出内心想说的话之后,仍然无法打开交流的通道。
我们已经不指望孩子们向父母说自己的“暗恋心情”,谈论的完全是“生活”、“兴趣”、“学习”、“沟通”等问题。但即使是这样的话题也难以和父母在一个频道上,家长们不仅不能和孩子的痛苦共情,还有很多“道理”要讲。
“我是为你好”
“我可以替你决定”
“你说的我也知道,但我是过来人”
“我会害你吗”
“哭解决不了问题,你该做的还是要做”
“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但是”
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孩子一定要成绩好。甚至,把孩子们传达的渴望,变成自己讲条件的筹码。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希望孩子成绩能够更好,能更出人头地,能按照他们的期望成为他们想要的孩子。
我们相信这些父母年轻时,也一定想过“绝对不要成为固步自封、听不到孩子心声的家长”。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做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情感教育同样重要”、“孩子有选择和坚持兴趣爱好的自由”这些理念。
告白,本应是一种互换想法的沟通,而不是“互怼”或者“等价交换”。
当孩子说自己因为总是被打击很痛苦时,不要说她没有达到目标;
当孩子说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梦想时,不要给这份支持附加一个条件;
当孩子们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心声时,不要“假装听见”。
不管是抱怨父母关心不够,还是嫌弃父母管得太多,相信孩子们并不是矫情、不知感恩。不管是气愤父母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还是难过父母不支持自己的梦想,相信没有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为自己好。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沟通太少了,沟通的时候太没有成效了。所以,当这样的沟通放大到台前时,才看起来那么的心酸。
不是只有谩骂、蔑视、嘲笑才算言语暴力,拒绝与孩子沟通、不平等的对话、使得孩子感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压迫,都可以认为是言语暴力。
亲子沟通的话语应该是温暖、给人力量的,而不应该是相互的伤害。
人们说“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那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和孩子认真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