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量——活下去的方法和意义

这些可都发生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中,一个富裕的国家里啊!我们从一个做了很久的幻梦中醒来:我们都曾梦想着,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们就会感到快乐幸福。可事实上,在解决了生存的困苦之后,真正的问题就会浮现,即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今天的人们始终都只知道生活的方法(means),却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meaning)

弗兰克尔认为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是人执着于追求意义,生活的意义。寻找生活的意义是赋能生命的最终目的。

当我们面对各种底色的困境,都会应激产生类似“精神壁垒”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引发对生活的焦虑和迷失,从而导致对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同,甚至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否定。



价值观会消失,但意义会永存

在昨天的新闻中,一名高考生在考试中撕毁别人的答题卡引起轩然大波,据调查得知,这名学生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崩溃,从而引发一系列过激的行为。

在我看来,这只是当代中学生心理生活的一角。他们太过于明白价值的重量却无法看到,也无法感受到价值背后的意义。

当“读书改变命运”这种肯定句式成为学生们笃信不疑的信条,却没有人告诉他们,或者说指引他们去了解命运背后的意义。

命运,就是一切生活无常的总和。一场考试,哪怕重要如高考,也不能一锤定音优胜者的人生,否定落榜者的未来,那只是一次经历,况且这种经历还可以重来,只要明白,高考的价值在于找到人生中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他的意义却在于,让这些苦读了十几年的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的走向。

我无法忖度那个乱撕答题卡的孩子当时的心境,但我可以感到,那种怪异行为背后的心理防线的溃散,伤害别人,用他者的痛苦缓解自身意义的缺失,是可恨,更是可悲。

不管是学生,还是如我一样的庸碌者,都应该在心中构建一种或者一套意义体系,万事皆有意义,或正或逆,都是一种客观为背景的主管体验,价值观会消失,但意义会永存。

生或死,从来不只是一种哲学问题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而是他对生死问题的阐述。

无论是消失还是诞生,都是意义的开启或延续。生活注定是短暂的,无论是活得重如泰山或者轻如鸿毛。

意义疗法认为,生或死都无法改变意义的留存,它会一直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也无法将其抹去。

这种疗法,给了人生以无限大的可能性和空间,它让死亡变得不在可怕,更有使命感,因为死亡本身是一次终结过去和未来的契机,它将使意义得以永存。

这并不抽象,反而会让生活的意义变得很鲜活。

书中有一段弗兰克尔和末期病人的精彩对话,内容关于生命的探讨。其中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这样一段话。

......那么现在请告诉我,科特克女士,有什么人可以把你的这一成就从整个世界上抹去吗?

病人:当然没有!

弗兰克尔:它们仍会存在的,不是吗?

病人:会的!

这位病人在一周后去世了,可她在去世前理解了痛苦的意义和生命终结背后的永恒,这就是意义疗法的沉淀与赋予

一切都有意义,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价值的诞生或消亡,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即便大多默默无闻,不值一提,却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坐标。

哪怕这些坐标不会被人发现,隐匿在虚无的想象中,但它却让整个世界得以完整,得以存续,这就是平凡的意义。

无论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人,努力活着的人、自甘沉沦的人,都在体验意义与生命带来的矢量影响,最终成为一个被彻底锚定的意义集合体,永恒在永恒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重量——活下去的方法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