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马露 李士金 胡飞 王慧 王子玉 李瑶倩 高博 李冬昕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第一卷第四章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有云:“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2] 文用语含糊其辞,使得读者无法获得应该获得的比较准确的信息。比如“一般认为”,“可以大略知道一些”,让读者感到《庄子》内篇是庄子所作只是“一般认为”而已。袁编在“内篇是庄子所作”后用句号,使得后文“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是不是“一般认为”也成了问题。庄子的身世亦不是一概“不可确考”。只是“不详”而已。《庄子》本文与《史记》都可以考证出庄子的一些生平事迹嘛!袁编论述庄子思想除引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无何有之乡”、 “坐忘”外,多空言不实。有些话文理不通,如“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试问“精神上”如何冲出“渺小的个体”? 既然“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又如何“融入”宇宙万物?又如何“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是什么精神状态?天下艺术家纷纭复杂,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是袁编所规定的吗?袁编谈庄子生平思想为了“出新”,想入非非,大谈庄子的“体道人生”、“艺术的人生”,后文却突然说“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试问上文说了哪种庄子“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袁编用了近400字,花哨的语言给读者的信息少,误导多。2015年,李秀华发表“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一文。该文云:王万岭在详细讨论《西厢记》“角门”与“跳墙”这个富有内涵的问题之后,指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认为王实甫有意识通过张生忘记围墙上有‘角门儿’,从而达到刻画张生‘鲁莽迂痴的性格’的目的,这完全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曲解,也极大地减损了张生形象的光彩。”[3]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李老师在给我们上古代文学史课的时候,开启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同学们自己讲书上的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比如我第一节课所讲的范成大和杨万里。老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我们的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从一开始的不适应、紧张但现在的可以很轻松的站上讲台,讲解一个文学知识点,这都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成果,虽然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通过一定的锻炼,我们的知识技能都得到了提高,我们也会改正自身的不足。希望老师在讲课中途能够多给我们一些指导,以及多些耐心,讲一些我们还不足的地方,毕竟我们都刚开始,还没有特别能够达到一些要求。渐渐的,我们适应了老师的这种方法,并且从中学习了更多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是很好的转变。大家都很积极也很自信地讲课,能够搜集很丰富的资料,进行整合,做成ppt来讲授,虽然有些时候内容过多,可能没办法一时之间就掌握,但是还是补充了挺多的课外知识,让我们不再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到课本之外再汲取新的知识。这些改变都是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值得推广,但应该循序渐进,一点点的慢慢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适应。除此之外,老师还让我们自己整理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整理这些题目,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而且还通过改变题目形式,发散了自己的思维,比如名词解释那一组将知识点改成填空题,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尝试,不仅简化了题型,而且对各种常用知识点进行了整合。不仅如此,由于是一个组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各方面的交流,通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除了加深感情之外,还可以启发思维,得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启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开拓了新的教学模式领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这种尝试是可以的,希望以后能够将传统的模式和这种模式完美的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新教学形式,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这种新模式,也是很好的体验。(马露)

 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同伴身上我从未见到的风采

 李士金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自己发挥,一如老师自己期待的十大能力。刚开始的我们,是抱着紧张而又着急的心情上去讲课的,所幸老师十分宽容,并没有对我们还有些稚嫩的想法横加指责,而是耐心鼓励。虽不能对所有的同学都了如指掌,但我还是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同伴身上我从未见到的风采。我也收获很多。我一直在想,老师是否在有意将我们朝研究型的学生路上紧推呢?因为深知自己的水平有限,深知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就更会对未知充满惶恐,这一种不为人知的焦虑催促着我们更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胡飞) 对于古代文学史这节课我个人是很感兴趣并且喜欢的,上课也比较开心。(王慧)老师上课秉持着让学生爱上古代文学的宗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观察、思维、动脑等十大能力。分派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老师追求的是一种学术研讨的一种轻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宗旨,但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因此,可能要稍微注重基础的部分。总之,李老师的课堂充满学术氛围,很吸引人,大家普遍也都很喜欢这门课。(王子玉) 讲授古代文学作品,不能仅仅限于纯审美鉴赏,有时可拓展开来,补充一些有关的历史常识。这样,既加深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又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笔者在讲明代文学时,先把明十六帝及年号简要讲一遍,让学生对明史、对各个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背景有个大致了解,对理解当时出现的文学思潮、文人特点有个总体的把握,对文学史上文学分期能有个较为清楚的脉络,比如明代文学分期中有“明代文学中期的时限是“明初”到“成化”,那么“成化”是哪一段,许多学生就会困惑,了解明代各帝的年号后,他们就会豁然开朗。(李瑶倩)在刚进入文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多,但是李士金老师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因为李士金老师的形象,长长的胡子令人实在难忘,现在终于上到了李士金老师的课古代文学史,发现李士金老师讲课的风格也像他的形象一样,别具一格,他的课堂是交给学生的,由同学来讲述他们在课下的学习收获,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收获以及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讲述出来的说给我们听,这样加深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也有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课把学生作为主体,李士金老师在同学讲完后会作总结并纠正同学们在上课时出现的一些错误,新颖的教学风格,使我们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提升,课堂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上课的动力,李老师明白并把握住了这点,希望李老师可以将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继续延续下去。(高博 李冬昕)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就有“复习园地”[4]。学生的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比如说文理科复习方法点滴;地理复习论;怎样考试复习更好?我是怎样消化学习过的知识的?在关键时刻要顶上去!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生活的预演。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便很难有科学的社会实践。我们还要研讨的是,如何从“中学语文教材”入手,改变人们对“语文”概念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的理解。如何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带领他们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宇宙世界的各个角落快乐地漫游、畅游,寻求真理的启示。学生若是真正大量阅读各个领域的经典文献,理解深刻,获得无穷的快乐,再稍微注意现在的考试内容,参加语文考试,不但不影响其考试成绩,还会超越现存的考试机制,取得较高的分数。[5]就文化传承的可操作性而言,让广大的家长和学生理解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100页。 

[3]李秀华: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2期。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141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线装书局,2017版,第8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