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问把脉文章修改,推敲再推敲

俗话说,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

写作,是百米冲刺,不遗余力,一口气跑完全程。

修改,则是马拉松,需要调整好姿态、把握好节奏,一点点打磨完赛。

我自己平时就比较爱写,我的写作习惯一般是这样:

第一遍写的时候,没有思想负担,随性发挥。一气呵成后,不加任何评判,写完,就束之高阁。就如鲁迅先生一样,“冷却”一下。

过一段时间,再把之间的文章拿出来,挑拣,选择中意的深度修改。

这一次,态度多了一丝庄重,毕竟,要出细活喽。“小媳妇要见公婆”,需要仔细斟酌。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学习的内容,我认为如下四问可有助于对文章把脉:

假设你是读者?

站在读者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有条件的话,可以把文章拿给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读读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的文章写好后,我的家人是第一阅读者,他们读完后常常会给到我非常好的启发,比如描写是不是不够细腻,主题选得不够精准等等。

换一个视角,搜集反馈,对我们的文章修改有很大裨益。

我扣题吗?素材合适吗?

通读全文,首先看看主题是否足够明确。所谓,“形散神不散”,文章不论采取何种体裁,一定要有根主心骨,要有神。

再之,我的主题和素材结合是否足够紧密?两者相关度如何?对多余或不相关素材要敢于断舍离,舍得舍得。

有么有逻辑毛病?

逻辑清晰、有条理适用于所有文体。

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都要符合逻辑。

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语言表达是否可改进?

所谓妙笔生花,好的文笔,可以给文章增色很多。

文笔的锤炼,除了了解基本的语言规则,还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

语言贵在简洁、精准。

福楼拜对莫泊桑说过:“你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 ,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绝不满足于于 “差不多”……

刚开始写作,可能一下子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但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多读几遍,看看 :

1) 是否有多余的”的“

2) 是否有冗余的词

3) 是否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当你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刻剖析之后,对标题可以再次审视,看看离爆款还有多远?


小时候,读过一个成语典故:推敲推敲。

那头瘦毛驴身上的贾岛,得着两句诗,但有一个字纠结不定,到底是“僧敲月下门” 还是“僧推”呢,一遍一遍,反复琢磨,给小时候的我留下很深印象。

修改,是文章的二次创作,一定推敲推敲再推敲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四问把脉文章修改,推敲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