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融合课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融合课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泰州市姜堰区马庄中心小学 潘书平 225513

图片发自App

        特色课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彰显学校的个性,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二是具有显著的育人作用,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下,许多学校着力于特色课程的打造,有效补充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提档升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特色课程的推进与挖掘上,如果做到多种学科的深度融合与跨界整合,对于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的整体文化架构,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是非常有益的。

        一、精心设计,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打造特色课程,应把握四点:一是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的信念,孕育着学校的发展愿景,体现着学校的价值文化和发展模式。二是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只有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特色课程。没有优势资源,尤其是没有传统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是不可能的。三是注重打造品牌。将课程生活化、常态化、序列化,持之以恒地开设,自然会形成有特色的品牌课程。四是以育人为导向。育人目标是特色课程鲜明的价值取向,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旨归。

        基于上述考虑,我校于2015年提出了软陶特色课程的建设。软陶,它是一种淳朴的民间工艺美术,它是建立在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器皿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材料,它的介质就是通常所说的超轻粘土,有着各种各样斑斓的色彩,而且比较容易塑形。这种艺术样态,属于民间非遗文化,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他们在具体实物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它的呈现,有平面浮雕形式,半立体式以及立体式。

图片发自App

        我校的软陶课程,是在2015年参加浙江的一次会议上,全面升级的。起先,只是停留在每周兴趣小组的活动层面,类似于剪纸、绘画、歌唱等一类的性质。学生对于这种五彩斑斓的色彩,兴趣浓厚,从喜欢做,到做出样子,到做得惟妙惟肖,经历了一到二年的时间;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必须全员参加,必须进行整体的架构。我们经历了三个具体的过程:

        1.打造有影响力的教师。

        特色课程的架构,离不开领军人物。2011年,我校李梦娟从泰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带着对讲台的向往,对教育的虔诚来到了马庄中心小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天性乐观的她相信,只要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她这朵小小的“苔花”一定也能在马庄小学这块沃土上,绽放出最美丽的容颜。在姜堰区教学质量检测中,孩子们的美术成绩一次又一次获得了“优秀”等级;在各级各类绘画比赛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捧回大奖。2016年的一次省级绘画比赛,学校有三十多名孩子参赛,人人获奖,马庄小学因此获得团体一等奖,为学校捧回金灿灿的奖杯。

        王洪祥先生,是马庄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面塑王”,其多次在省市各种类型的面塑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业内,是响当当的“非遗传承”人物。2011年,其带着面塑走进了马庄小学。其时,李老师就一直思考如何将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带进课堂,探索出一条适合孩子们的艺术之路。为了找寻到合适的塑造材料,她先后尝试了面团、陶土、橡皮泥,但总觉得不理想。后来她到处逛淘吧、寻手工作坊,向同行请教,上网搜索……经历的了反复的实践,最终选定了色彩丰富、易塑形,又清洁卫生的超轻黏土作为“面团”的替代品。马庄小学“软陶”社团成立了,李老师边摸索,边“带徒”。第一批成员作品出来了,那栩栩如生的小青蛙,那憨态可掬的小娃娃,那似乎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汉堡包……展示柜里的作品深深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眼球。于是当新一轮社团报名时,学校为难了,“软陶”社团成了孩子们的首选,不少孩子哭着闹着要参加,其它社团纷纷闹起了“饥荒”,而“软陶”社团因为无法容纳更多的成员,又劝不走“赖”着不走的孩子而发愁。李梦娟老师决定把“软陶”教学纳入美术课堂,让孩子们人人都能掌握“软陶”技巧,让“软陶”升级成为学校特色。这一决定,意味着李梦娟老师要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要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之外,还得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巧妙地把“软陶”嫁接到每一个年级的每一节课。

        她深信斑斓多姿的“软陶” ,一定能让偏僻的小镇绽放更多的艺术之花。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软陶”各项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李老师又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作品形式不再是单一的立体形式了,而是立体、半立体、浮雕自由结合;作品内容也从单一的动物或人物形象转为更加复杂,带有故事情节的组合。当学校开始打造“阅读”特色的时候,李梦娟老师又把“软陶”和“阅读”相结合,带领孩子们创造出了“软陶里的经典”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在学校承办的姜堰区小学校长月度例会上 “一炮走红”。2018年素质教育“5+2”展示活动那天,马庄小学的“软陶”展区“门庭若市”,相机、手机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地拍个不停,定格下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孩子们的作品征服了现场参观的领导和老师,也深深吸引了到场的记者,他们拉着孩子们问东问西,眼里话里满是惊奇和赞叹,区教育局武局长也忍不住在作品前留影纪念。

图片发自App

        李梦娟老师因为在软陶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很快成为区美术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并多次在区、市级作了关于软陶的教学示范课和讲座,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软陶领军人物。

        2.打造好有影响力的团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的共同推进。为此,在推出李梦娟老师的同时,我们着力于“软陶”这一特色团队的建设。通过“官教兵”“兵教兵”“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着力于教师团队的培养,努力让全体教师、学生都参与到“软陶”这一特色的建设过程中来。我们以“超影”工作室牵头,利用课余、周日以及每学期寒、暑假的校本培训,对所有教师进行软陶知识的系统培训,让所有教师亲近软陶、走进软陶,懂得软陶技法技巧。现在,由于活动的开展、半日开放活动,许多家委会成员、家长,也生机盎然地参加到软陶的制作之中。我们还自编了软陶制作的系列校本教材,分层级、分梯度、螺旋上升,知识性强、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推进了软陶这一特色课程的开展。

      3.打造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根据每个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的不同,我们编排相应的课程内容。从作品形式上看可以分为(1)平躺式:表现在低年级段,学生用手积压,粘土从指缝积压出来的随意形,在桌面上拍打,扁平的随意形。(2)半立体、浮雕式:作品能够勉强“立”起,有支撑点或架子。(3)立体圆雕式:出现较为立体的形态,并伴有明确的现实物体特征。从作品内容分析上可以分为:半抽象形,几何形,模仿形:学生开始有目的地模仿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动物和器物, 最后就是组合形。学生逐步发展出有理性思考,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创作出组合场景,配以故事性空间、想象的情节,并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细节部分质感的表达,能算作较为完整的作品。

        如今,我们已经开发出了“软陶里的经典”“软陶里的童话”“软陶里的美味”“软陶里的家乡”“软陶里的校园”等系列作品。

        现在,只要走进马庄中心小学的校园,可以看到这么一番景象: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创作的软陶作品,“软陶艺术”课上孩子们坐在一张张方桌前,专心致志地搓揉着一团黏土,或徒手,或用小刀。凭着自己的想象将黏土捏成各种造型,有坦克、乌龟、水桶、房子……老师穿梭其中,不时弯腰帮学生修整细节。

图片发自App

        “画画是平面的,泥塑是立体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感觉不一样。”马庄小学的孩子们在软陶世界里玩耍、创作。黏土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在揉捏中找到了童年的乐趣。

        二、深度拓展,推进特色课程跨界融合

        1.与校园文化融合。学校的特色课程,必须厚植于校园文化之上。我校地西北角的马庄村,“马”是人类远古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略资源,关于马庄有着美丽的说,“马”象征着成功、忠诚、向上等许多优良品质。从“马”的诸多优秀品德寓意中,我们选取了“成功”这一寓象作为我校育人的的核心理念。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人都能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精致做事,成功做人。要想开好“软陶特色”文化课程,认真做好每一件惟妙惟肖的作品,都要从揉、搓、团、压等技法入手,哪一个环节有半点差池,也不行,所以,在软陶课堂里,每个孩子都必须静下心来,一丝不苟、专注一点,这与“精致做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将软陶制作,深度融入了学校的校园文化。

        2. 与经典阅读融合

    (1)与绘本教学融合。陶行知说过: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我校幼儿园开展的绘本故事,不仅仅停留在孩子会讲、会说的层次上。我们想要让绘本故事以更多的形式展现出来、更立体的呈现出来,我们选择了让软陶与经典绘本阅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看到的、会讲的绘本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用五彩的软陶做出来。孩子们在不断的观察、制作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绘本的理解和把握。

图片发自App

      (2)与阅读教学融合

        当软陶制作和阅读邂逅,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书是孩子好的朋友,我校一至六年级一直以来都开展并实施大阅读活动,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孩子阅读的每本书都是由难到易的挑选。结合孩子的经典阅读,我们开展了“软陶里的经典”制作活动,学生读经典,用软陶”做经典“,其乐融融。在阅读与做软陶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经历了“阅读—理解—内化—软陶制作”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与学生阅读时专注的品质;我们还鼓励学生根据经典、利用经典的空白创编故事,这又经历了“理解—想象—软陶制作—表达”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想象能力、形象思维以及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今,来到我们学校的软陶陈列室,《皇帝的新装》《拔苗助长》《三打白骨精》《智取芭蕉扇》等经典场景浒浒如生、惟妙惟肖。每天课余,读经典、做软陶,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梦陶吧”也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向往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乐趣、增长见识,童年生活变得多彩多姿、色彩斑斓。

      3.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去年9月30日,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在马庄中心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泰州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徐俊生、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叶荣根、区教师发展中心综合部王东主任、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以及姜堰区南部联盟的综合实践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首先由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我校的孙倩霞老师结合学校特色课程软陶执教了一堂《创意软陶魅力无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中,马小娃们向与会专家老师展示了前期我校将阅读与软陶巧妙结合开展的项目研究成果。

        今年9月,我们又为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成员奉献了一堂《为祖国喝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交通工具的变化”“房子的故事”“家乡的桥”“火箭升空”“太空行走”……孩子们用软陶作品展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系列成就。这些作品的亮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孩子们丰厚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啧啧称赞。

图片发自App

        现在,由于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与软陶充分结合,学校已成为区综合实践研究基地的第一方阵,泰州市、姜堰区名师工作室,教研部,多次在我校召开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与观摩会。

      (1)与生活结合。

        我校低年级每学期都开展以陶童心、塑童年为主题的半日开放活动,我们多次举办废旧物品“变废为宝”的软陶创意大赛,用废旧的瓶罐结合软陶的装饰做出各种新颖的造型。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以“立体”为关键词,做了专题发言,他肯定了我校软陶特色课程开展的立体性,教育目标价值的立体性,教育对象的立体性和教育影响的立体性。

      (2)与民俗结合。

        去年元月3日下午,姜堰区小学美术软陶特色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校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软陶作品,有中国传统的青花瓷旗袍、有脚踏祥云的骏马,色彩斑斓的牦牛,俏皮可爱的猴子,温和乖顺的兔子;用筛子的形式展示了“金童玉女鱼中坐”,“幸福年年有余”,“唱练做打展国粹,搓捏揉压唱年华”,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品位。

      4.与德育教育融合

        从2014年起至今,我校将泥塑与软陶相结合,不断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中逐渐开辟了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的富有校本特色的学校陶塑课程的实施。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9月19日上午,马庄中心小学全体师生齐聚操场,组织了一场《我为祖国喝彩》全校百人大型“七彩陶塑”主题活动。孩子们的笑脸在阳光中绽放,智慧在指尖飞舞,一幅幅寓意美好、繁荣、昌盛的作品相继诞生。马小娃以这一特殊的方式展示学校特色课程教育成果,祝福伟大祖国。

图片发自App

        三、整体架构,推进融合课程高效发展

        特色课程融合的选定与深度推进,必须避免低效、浅表,拒绝“面子工程”。它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整体的设计与架构,才能取得高质量的发展。

        1.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结合。学校必须将特色课程的跨界融合,与教科研结合起来,与学校的课题建设结合起来。要有一定的组织与中长期目标,有实实在在的“硬招”,必要时,要聘请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作为学校课题发展的引路人。当特色与课程深度融合,与教科研工作亲密“牵手”,我们的融合课程,才会走向专业,走向高效,走向深度发展。

        2.与特色课程基地的建设结合。积极申报江苏省特色课程基地,这是提升特色课程深度融合的一个有效路径。学校要成立团队,围绕课程基地申报的目标、要求,进行课程融合工作的整体思考,并按照其具体的考量,开展相关的工作,拒绝“形而上”的内容。所有的工作,一旦与特色课程基地的申报、建设发生“联姻”,特色课程,才会贴地而行,才会学有目标,做有方向,脚步才会更加坚定与自信。

图片发自App

        3.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结合。当特色融合课程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进行深度契合,特色融合课程的发展,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既有宏观层面的引领,又有微观发展的动力与需求,才会使整个工作,变成“刚”需。学校的整个工作,才会围绕课程的深度契合,朝向健康、朝向美好、朝向有序健康前行与推进。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软陶特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姜堰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先后承办泰州市教育学会课题开题会、泰州市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会议,承办姜堰区校长例会,美术教学研讨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会,学校更被评为“中国艺术教育百佳美育名校”。

图片发自App

      总之,当特色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学科发生深度融合,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度契合,与教科研工作充分“牵手”,我们的特色课程工作才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才会出现应有的深度、厚度与高度,就会出现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当然,只要充分思考与架构,只要我们的工作“贴地而行”,我们的融合课程一定会不断垒高学校的品质与品位,学校一定会行走在高品位、高品质、高效益发展的健康大道上。

                                          (5898字/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造特色融合课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