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四篇】目中有“人”,达成有效教学

Andre Brasilierc 【法】

——读韩雪屏教授《与教学文本对话》有感

读了韩雪屏教授的《与教学文本对话》一文,对如何与教学文本对话,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了解学生学情”这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些可知,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教学文本对话时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情,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情关注不够。课堂上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还没有深入展开思考,教师就匆忙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对。就这些问题来看,有些是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一口说出答案的;有些又太空或太难,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样的课堂,学生与教学文本并没有展开真正对话,学生积累和能力训练也没有落到实处,难以达成有效教学。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说过:“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日常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情的把握,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就有可能在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上兜圈子,对话难以深入,学生收获不多,长期以往,学生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怎样才能教出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呢?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领会编选意图”、勾连相关知识,深刻独到地解读文本,做到心中敞亮;另一方面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充分评估学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韩教授在文中所说:“教师在与教学文本对话时要经常思考:学生对这个文本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理解这个文本还存在着什么疑难和困惑?他们会不会与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理解和接受文本的难点在哪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一点学生立场,多一点换位思考,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灵动智慧地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对学情的把握,重视课前的预习情况落实。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与教学文本的原初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做批注,写出自己读懂的内容,标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来解决疑难。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进行整理,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解决。这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读课文,并展开对话,进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当然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也不单纯是以“教懂”为目的。而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吕叔湘先生在《文字改革》一文中说:“学生的语文课学好没有,要看他的阅读能力如何,写作的能力如何,而阅读能力与和写作能力必得多练习才能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内容,精心组织听说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对话中,积累、模仿、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习得方法,实现“举一隅而三隅反”,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时,要做到目中有“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第四篇】目中有“人”,达成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