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夫人,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和苏辙的母亲、苏洵的妻子。现在有人把她和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程夫人生于1010年,比苏洵小一岁。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祖父为摄录参军程仁霸。程家为眉州望族,据说还是眉州首富。程夫人十八岁嫁给苏洵。苏家亦为当地望族,但当时极贫。以极富而嫁极贫之家,程家是怎么考虑的呢?
苏家从唐代开始在眉山立足,先祖苏味道位居宰相。更早的祖先还可追溯到战国苏秦直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高阳氏则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帝位的继承人。苏家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基因谱系。
苏洵研究苏氏族谱,这些都写得明明白白。程家虽为首富,亦为望族,不能不考虑门当户对。苏家的基因链意味着苏家随时可能出贵人,这一点程家肯定会特别在意。
程夫人嫁苏洵当是1027年。此时苏涣已中进士,苏家已经开始出贵人了,苏家有中兴之兆。这一点,程家肯定是特别满意的。
苏洵这一年十九岁。种种迹象看起来,苏洵考中的可能性不大,但总的来说,程家会觉得两家联姻是门当户对的。另外,苏洵毕竟还年轻,来日方长,以苏家的教育来看,前程还未可限量。这也当是两家联姻的着眼点。
程夫人嫁到苏家,日子清苦。有人对她说:程家那么富有,你何不到嫁家去求助呢?为何要甘愿吃粗茶淡饭呢?
程夫人说:我只要向娘家开口,肯定会得到娘家的帮助。可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说我夫君无能,不能养活妻子儿女,那怎么行呢?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就是这样:不管丈夫处境有多么不好,她都甘之如饴,紧紧跟随,风雨同行。
苏家贫,苏洵还游荡不学。按一般人的看法,程夫人是“汤倒了”:遇上这样的人家这样的丈夫,倒霉!程夫人毕竟不是一般人,她不认为自己倒霉。她任劳任怨,甘之如饴。
丈夫游荡不学,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言。婚后的丈夫还像个孩子,不光在川内游荡,还到中原、江南游荡。丈夫是一匹静不下来的野马驹,妻子任他乱窜,母性的目光始终温和地罩住他,直到他褪去野性,乖乖地回到她身边。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所谓“始发愤”就是“始有志于功名”,开始想要通过读书考试走仕途建功立业了。苏洵下了这个决心之后,和夫人认真谈了一次。
他担心自己有意于功名之后,养家活口的重担无人承担。程夫人见丈夫下了决心很高兴,说早就等他这句话了。程夫人说,你放心地读你的书吧,家里就交给我了!
为了养家活口,程夫人把自己的嫁妆、首饰都卖了,在眉山城南纱縠行租了铺面,开始经营布匹生意。不数年,苏家开始富起来。
苏轼十岁以前,父亲都在游学,在科考的路上。教育苏轼兄弟的重任,就落在了程夫人肩上。
苏辙《坟院记》说,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这才是大家闺秀:经商理财显示了她超凡的天赋,志节不群更能标示她卓然的气度。显然,她的品位远在一般的大家闺秀之上。
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古代的妇女只知道相夫教子,只知道三从四德,自身并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其实好读书、有文化的古代妇女是很多的。像程夫人这样极有品位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亦不在少数。
古代妇女往往承担着子女最初的教育重任。中国历史上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古代,有很多了不起的母亲。这些母亲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都很好。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苏轼兄弟的母亲,只是其中少数几个代表而已。
程夫人教子,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一天,她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不禁长叹。苏轼在旁边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像范滂那样,母亲赞成吗?程夫人说:你要是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何许人?东汉刚直之士也。为官清正,嫉恶如仇。汉桓帝时,宦官专权,李鹰、杜密等贤臣与之斗争,宦官以“诽谤朝廷”为名,逮捕了李鹰等二百多人,称之为“党人”,此事史称“党锢之祸”。
范滂受其牵连被判死刑。临刑前,他母亲来和他告别。他安慰母亲,让她不要为自己悲伤。
范母说:你今天能够和李鹰、杜密齐名,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有了好名声,还要求长寿,怎么能两样都得到呢?我若是让你为恶,恶是不可为的。我既然教你行善,我又怎么能为恶呢?
在场的人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涕。
范滂为官,专与贪官污吏作对,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听说朝廷要捉拿他,他不愿连累他人,主动去县衙投案。县令郭揖大惊,丢下官印,要拉他一起逃。范滂不逃,说:我死了灾祸就平息了,我怎么能连累你呢?
苏轼从小就能以范滂为榜样,真可谓“奋厉有当世志”。程夫人见儿子小小年纪就有远大志向,高兴地说:我有好儿子!
范滂只是一个例子。程夫人读书、教子的过程中,当还有不少范滂这样的例子。苏轼兄弟有这样的母亲教导,日后成为坚韧不拔的斗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事情也能看出程夫人的“志节不群”,以及“通古今”“知治乱得失之故”。这样的品位,的确非一般知识阶层的妇人可比。即便是有文化的男性,也未必有这样的品位。
程夫人教子很重视言传身教,她显然是向范滂的母亲看齐了。范滂能成为世人榜样,是他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她肯定还向孟子、岳飞等人的母亲看齐了。
程夫人能成为一个品位很高的女性,是前代优秀女性榜样的力量。当她成为母亲之时,她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蓄积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们。
苏轼曾记录过母亲两件事,其一是“不发宿藏”,其二是“不残鸟雀”。两件事足以看到一个普通妇女的伟大之处,也足以看到程夫人对苏轼的影响。
苏家在眉山纱縠行先是租房居住。有一天,两个婢女熨衣物时,脚陷进了地里。一看,深达数尺的洞里有一个乌木板,下面盖着一个瓮。程夫人马上叫人把这个洞填了。
这个瓮里有东西,发出一种声音,像人的咳嗽声,持续一年之久。人们都以为是前人藏下的金银财宝,想挖。程夫人的侄子程之问就很想挖。当苏家搬家之后,之问就去寻宝了,挖了一丈多深,却没有找到那个瓮。
这件事有点神奇:不想得到的人遇上了宝藏,想得到的人怎么也得不到。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说类似的事。冥冥之中好像印证着那个真理:天不助恶,善有善报。
多年以后,苏轼在凤翔为官。住所外一棵古柳下,下雪时有一尺见方的地方居然不积雪。天晴之后,那地方隆起数寸。苏轼猜想当是古人埋藏丹药的地方,好奇,想挖开看看。妻子王弗说:如果婆婆在的话,肯定不会挖的。苏轼便觉有愧,作罢。
这就是程夫人言传身教的结果。有人说,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制约着孩子的一生,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例证呢?
苏轼还回忆到,儿时的书堂前竹柏杂花丛生,众鸟在树上筑窝。母亲厌恶杀生,严禁小孩和仆人们捕鸟。几年当中,那些鸟的窝就筑得很低了,低头就能看见。
有一种桐花凤,四五天就飞来一次。这种鸟羽毛特别珍贵罕见,而且易驯化,不畏惧人。乡里人看见苏家这一番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奇观,大为惊异。苏轼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以诚信对鸟,鸟就以诚信对人。人若以虎豹之心对人,则人不如鸟也。
程夫人教育子女不能见利忘义,而且要有仁人之心。程夫人厌恶杀生,对苏轼有很大影响。苏轼历来不喜杀生,在后来特别艰苦的贬谪生涯中,更是不杀生。
钱塘人喜欢杀鹅,日屠百鹅。有一天晚上苏轼从湖上回去,经过屠户门前听见群鹅哀号,如泣如诉,心中凄然,大为不忍。想要买下那些鹅,又无处安置,只好作罢。这件事让苏轼一直不能释怀。他想,如果天下的人都像王羲之那样爱鹅就好了。
徐州城外有专门杀狗的。活狗被杀,当众剥皮,苏轼亦大不忍。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弊帷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死马死狗都要掩埋,不忍吃它们的肉,怎么能杀活狗呢?
看见暴露的尸骨,苏轼总是哀痛不已,将之掩埋。在徐州,在惠州,他都作有祭枯骨文,始终掩埋之,且哀悼之。非仁者不能为此也。
苏轼和夫人王弗、王闰之等人都有放生之举。放生是苏家的传统。程夫人在这个薪火相传的过程中,承前启后,成为苏家不可或缺的人物。
再讲述一件事:程夫人嫁到苏家时,苏轼的曾祖母宋氏还在。宋氏多病,年老之后性格怪异。家人过堂下发出声音,她就会严厉斥责。唯独程夫人能让她满意,她一见程夫人就高兴。
程夫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字:孝。她对曾祖母无微不至,精心侍候,自然会赢得老人家的喜爱,赢得众人的礼赞。孝,不光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而言,对夫家的父母长辈亦然。孝心源于仁心,程夫人不光是古代仁爱的典范,也是当代仁爱的楷模。
程夫人1057年4月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此事来得突然,老苏于前一年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两个儿子刚刚才考中进士,准备将这一惊人喜讯捎回川中,谁知噩耗就传来了。程夫人至死不知儿子双双考中的消息,实为一憾!
程夫人早逝与苏洵有关,与苏八娘有关,与娘家有关。起因是八娘嫁到程家受到虐待。苏洵与夫人本有三个女儿,前两个都夭折了。八娘是幼女,长于苏轼。
据苏洵《自尤》诗自叙:“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民间传说苏东坡有个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当是苏八娘之误。这苏八娘能读书,能做诗,很有才华。十六岁嫁到程家,十八岁病死。
在苏洵看来,如果程家不虐待八娘,八娘是不可能早死的。这件事情让苏洵极为愤怒。苏洵召集乡人,在族谱亭下当众揭露程家的无耻行径,并宣布苏家与程家从此断绝一切往来。
八娘的公公程浚是程夫人的亲哥哥。苏洵宣布程浚是无耻之徒,要与程家断绝往来,对程夫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出嫁从夫,她必须按丈夫的意思做。从此不与娘家往来,就是要她割舍一种亲情,这对谁来说都难。
女儿因程家而死,她已经悲痛万分了。她对哥哥对娘家不可能没有怨气,无从诉说。从此不与娘家人往来,这种痛苦,亦非常人能承受。八娘死于1052年,仅仅五年之后,程夫人就去了。
这五年,当是她一生最难熬的日子,熬不过,就撒手而去了;这五年,老苏一门心思教子,不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誓不罢休,对她的关心想来也有限了。
他本人也在拼命读书写作,心中装着天下。三个男人大约都忽略了这个伤心愁苦的女人,她只能自我解压。为了让他们放心读书,她还得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承担着全家的重担,心中还压着一座大山,哪里还能长久地支撑?
老苏归来,屋空人去,哭不见人。《祭亡妻文》写得很沉痛,很伤悲,负疚之情满纸。他将妻子安葬之后,决定死后与妻同穴。1066年老苏去世,与夫人同葬今眉山土地乡苏公墓。
苏家子弟,三十年后才与程家有往来。苏轼与姐夫程之才则在四十二年之后释怨。当时苏轼被贬在惠州,宰相章惇派程之才提刑广东,本想利用两家结怨之事让苏轼生不如死,谁知年老的程之才有意要化解两家怨气,与苏轼携手交好。
二人往来密切,诗酒唱酬,书信频繁。程夫人于九泉之下可含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