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图片发自App

如果硬让你从当代文坛巨匠中选出最为欣赏的一位,你会选择谁呢?

于我而言,心中的这一席位定非余华莫属,这是因为他知道人是什么。

前几天,余华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上举办了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首发仪式,他笑称:本来不打算写这篇文章,后来为了这本杂文集的名字好听就写了。但看完书就会明白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01

在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余华来到了犹太人屠杀纪念馆。在一个巨大的圆锥状建筑里,死难者的遗像贴满了墙,观者无不被震撼到。但更让余华印象深刻的是馆内的一处国际义人区,这一展区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

其中有一个波兰农民,他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色列建国后,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了一句让余华感触很深的话:“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他眼中的人是跨越一切差异的,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我想,波兰农民的话之所以让余华难忘,大概是因为他也知道人是什么。

02

余华曾创作了许多闻名中外的作品,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他的作品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奇妙的错觉——书中的人物似乎在开口说话。

余华曾在一本书的序里对此做过说明,他在创作时会惊讶的发现虚构的人物竟然有自己的声音,他选择去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成长。于是,当我们阅读余华的作品时就会发现:身为作者,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叙述主导者,而是一位耐心、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会倾听书中人物的声音。

他十分关注人,也明白人性的力量,这一点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时常有这样的细节:许玉兰在家里遇到事儿后,总会大步走向家门口,坐在门槛上就开始边哭边将家里的事给抖搂出去。这个片段在当时的农村应该是很普遍的了,后来法国读者反映他们国家也有这样的现象,如此看来,人性其实是相通的。

03

是否知道人是什么,在作品中会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有些人花很长的篇幅去描述一个神经病的状态,但是人们看完后仍然不觉得那个人是个神经病;与此相反,那些知道人是什么的作家仅用寥寥数语就能让读者自发的感慨他笔下的人物神经有问题。这是因为对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产出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余华属于后者,他会用卖不出去血失声痛哭这一动作,来表达对于年老无用的感慨与不甘心,也会将人性中的美善与丑恶通过细节展现的顺其自然却又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才使得作品能够最终被大众所认可接受,这也成就了如今的余华。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