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第三章 细读二

今天认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38~40页,又对照了《教育的目的》第42~44页,发现很多相似,相通的概念。

1.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运用知识。怀特海提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其中的智慧便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知识和知道的不同,这里的知道便是运用知识。并提出“学生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劲”这一规律。

2.教育的目的是活跃的智慧,要避免僵死的学问。怀特海在第一章就提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而应避免僵化。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两位都提出了避免僵化,建议追求活跃。

3.语言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巨大。怀特海在第二章提到,婴幼儿时期,孩子们经历了第一个重要且成功的循环,那就是口语能力的习得。这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成分是语言。确切的说,是语言所表达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语言向学生揭示出他在上学前所完全不了解的新境界。我想,后者要表达的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浪漫阶段的启蒙吧。

4.要想避免僵化,就要提升认识,就要重视创新。怀特海在提到,为了避免僵化,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知道我们要绘就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避免僵死的知识,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语言认识世界,从而拥有自己生机勃勃的思想。

5.智力发展的循环和节奏特点。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命名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浪漫—精确—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循环,反复交叉的出现。并提出,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因此,达成这个目标的循环就是“自由—训练—自由”。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类似的阐述,知识的积极作用和生命力,是使知识本身不断发展和加深的决定性条件。根据他的理念,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知道—知识”的不断的循环。

之前,我以为三个阶段的循环是二维平面的,现在看来,应该是三维立体的,或者是四维空间的,这就更复杂了。想到这里,我的情绪也更加复杂了,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是一团乱七八糟缠绕的线团,哈哈。(此处全当娱乐)

综合运用是更高水平的浪漫,训练后的自由是更智慧的自由,知道后的知识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可见,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真的掌握了真理。我想,教育如果有伟大之处,一定不是传授了丰富的知识,而是让人拥有思考的能力和活跃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离“伟大”还很遥远,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凡,但是,如果能够在这平凡中尽己所能播撒智慧,是不是也算小小的成就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目的》第三章 细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