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几乎所有物种的宿命。

2006年,金蟾蜍灭绝;
2007年,白暨豚功能性灭绝;
2009年,最后一只雌性巴拿马树蛙死亡;
2011年,西黑犀灭绝。7年后,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死去;
2020年初,科学家宣布,可能在10-15年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这只是灭绝物种当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小小……小部分。自38亿年前,生命出现至今,地球上99%的物种,都已灭绝。

灭绝,是几乎所有物种的宿命。

既然所有物种都将走向灭绝,那为什么要让人类承担责任,又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Image from Pixabay

第六次大灭绝时代

从地质记录当中,人们发现,生命诞生至今,至少发生过五次规模巨大的物种灭绝

4.5亿年前,奥陶纪晚期,全球气温骤降,大约85%的物种灭亡,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
3.65亿年前,泥盆纪晚期的灭绝事件,大约持续了两百多万年。78%的海洋物种灭绝。
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是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地球上大约90%的物种灭绝,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
2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约76%的物种灭绝,以海洋生物为主。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10千米,大约20000亿吨重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击中地球。恐龙持续1.6亿年的统治地位,以整个物种的灭绝而宣告终结。

几乎可以肯定,每一次大灭绝,都与环境迅速而剧烈的变化有关。即便地球上没有人类,环境也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恐龙灭绝的时候,灵长类都还没出现呢。

导致“大灭绝”的环境变化,纵观整个地球的历史,也属罕见。大部分时间里,物种以缓慢的速度,在演化过程中自然走向终点,也就是“背景灭绝”。

生物学家估测,20万年前,人类活动还不能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时,每年大约有百万分之一的物种,会走向灭绝。新出现的物种数量,与灭绝物种相仿。

但是,当人类开始全球扩张,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生物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达到人类扩张前的1000倍

我们很可能已经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代。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

01 失去栖息地

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体长可达到7.5米的长江白鲟,灭绝了。

它们曾是屹立食物链顶端的王者,分布于中国各大淡水流域。在古籍经典中也有一席之地。

《礼记·月令》中,白鲟被称作“鲔”。季春之月,天子“荐鲔于寝庙”,祈愿粮食丰收。也正是这一季节,白鲟逆流而上,开始一年一度的洄游繁衍之路。

20世纪70年代,每年还能捕获25吨白鲟。但当大大小小的水坝水闸截断白鲟的洄游之路,白鲟的栖息地被破坏,产卵场极度缩小。白鲟和其他洄游鱼类,徘徊在水坝两侧,不知该去向何处。

白鲟的聚集,使捕捞更加容易。一段时间内,白鲟的捕捞量反而上升。直到1985年前后,白鲟数量断崖式下跌。

而今,不过三十年间,昔日的长江鱼王,宣告灭绝。

它们没能等到长江的10年禁渔期。

02 生物入侵

如果说,在非洲造成2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的沙漠蝗虫,难以越过我国与南亚、西亚之间的高山屏障,不需要太过担心的话。另一种不起眼的小生物,早已悄悄潜入中国,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

它就是草地贪夜蛾。

这种入侵生物原产于美洲,随着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入侵非洲、亚洲。2018年,它们在非洲祸害了数千万人一年的口粮。2019年它们入侵中国,短短一年,扩散到了20多个省。

幺蛾子生得多,飞得快,藏得深。在美洲与农场主斗智斗勇多年,它们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难以剿灭。境外还有无数蛾子大军,虎视眈眈。

除了危害粮食安全,造成经济损失,入侵物种还会侵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生物的死亡和濒危,或是传播疾病,影响人畜健康。

Image by lydiegitton from Ssyer
03 环境污染

珊瑚礁仅占世界海洋面积的0.2%,却庇护了25%的海洋生物,可能有上百万物种依赖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存。

近日,澳大利亚大堡礁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广泛的珊瑚白化现象。这是5年以来的第3次大规模珊瑚白化。随着珊瑚礁的死去,依靠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也将难以存活。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和海洋污染,一些科学家预测,大堡礁存在的时间只能持续到本世纪末。

当然,还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个看法。他们认为:这太乐观了。珊瑚礁坚持不了那么久。

04 过度捕猎

重达3吨的斯特拉大海牛,短短30年,被捕杀至灭绝。

北半球“企鹅”,大海雀,从命名到灭绝,不过百年。

美洲的旅鸽曾经多达50亿只,飞起来如蝗虫过境,铺天盖地。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死于一个男孩的气枪之下。

有人说,这不是人类的错。这些物种不能适应环境,理应被淘汰。也有人认为,人们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物种,让其他物种自生自灭。

真的是这样吗?

没有物种是一座孤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地球并不在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真正在乎的,是人类自己。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影响到的是人类自己的未来。

然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澳大利亚释放24只兔子以供打猎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兔子将繁殖到6亿之多。如何治理野兔,成为持续百年的难题。

美国内战后,人们大规模砍伐长叶松,将占据60%植被的松林减少到1%的时候,也不会想到:长叶松的减少改变了植被的整体结构。树形更高的新生灌木逐渐堆起更高的枯枝。

这样一来,原本可能在有能力抵抗底层火灾的高大树木中自行熄灭的山火,将通过上层树冠继续蔓延,一发不可收拾。

是否可以通过事前的预测,避免这些后果呢?这太难了。

Image from Pixabay

地球上现存已知物种数量大约200万种,这可能只是全部现存物种的20%,甚至更少。在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物种都还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当中的作用?连某一物种的存在都还未知晓,又如何预测它的灭绝会引发什么后果?

当一种物种灭绝,人们就永远失去了研究它在生态系统当中作用的机会。灭绝的脚步慢一点,我们的研究就能更充分一些,留给后代的时间就更多一些。

在新冠疫情蔓延全世界的当下,我们更该有切身体会:等到破坏发生再进行研究,太晚了。

也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找到解决办法,我们不用操心,留给后人去解决就是了。

乍一听有些道理,但细想一下,这与某些国家的消极防疫有什么区别?

或许最终人类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谁来承担过程中人类付出的代价?那些经济损失,甚至生命损失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个个曾经幸福的家庭。

在《半个地球》中,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呼吁:人类需要保护半个地球。将一半的陆地与海洋留给其他物种,可以让84%的物种得以生存。

把半个地球作为保护区,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许多日常小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

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用品,循环使用塑料制品;
节约水电气,既保护环境,还省水电燃气费;
不随意抛弃宠物,尤其不要随便放生外来物种;
使用杀虫剂严格控制剂量,不滥用;
不浪费食物,也不要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即便免费,也别浪费;
近距离出行不开车,使用公共交通……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但可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身边的人。

“如果你觉得已知物种之中的任何一个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请你三思。这些物种只不过是你不熟悉的。”

——爱德华·威尔逊

公众号:纸阅姬(zhiyuemeiwenhua)
诈尸式送书,欢迎来撩。

你可能感兴趣的:(灭绝:几乎所有物种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