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半日

      6点的首发车不知怎的被我错过了,只得换了7点的车,4个小时到濮阳。说是回家,其实也没有到家,只是到了市区。对于常年在外漂泊的人,回到故乡的市区甚至是回到本省也算是到家了吧。

        先去阳光大厦政务大厅办事,濮阳窗口办理事务的工作人员全是漂亮的姐姐,态度温柔耐心解答。在上海周六去了两次,窗口全是一脸严肃的爷们,也没有那么多耐心,估计也是因为周六来办事的人还忒多的原因。很顺利的办理好,可以去换证了。

        车管所离这边还是比较远的,一看也到中午饭点了,总觉得在郑州站喝的胡辣汤还不算真正好喝,就去了一家小店。这家店应该也是一家早餐店,店内没有菜单,但绝不用担心店主会漫天要价宰客的。老板娘说:“有豆浆和胡辣汤,来点啥?”我说:“胡辣汤吧,再来两个包子”这里的胡辣汤果然比郑州站更浓郁,里面没有花生米,但多了些面筋片,更柔和。不会在喝汤时候突然吃到硬硬的花生米,感觉有点突兀。老板娘在汤中滴几滴香油(芝麻油),搅一搅香气四溢。老板娘对邻桌的一大姐说;“不够的话你就再盛一碗。”那大姐是喝的豆浆,说:“嗯嗯,够了,恁家嘞包子真香!”老板娘自豪的说:“清早卖的时候人多得都包不及。”“不及”就是赶不上、来不及的意思了。

       

      吃完出来就后悔了,因为太饱,又看到对面卖烧饼的了。濮阳的烧饼大小如同在上海和杭州见到的缙云烧饼一样,但是比缙云烧饼厚很多。也不像黄山烧饼那么厚那么小,黄山烧饼的形状很像蛋黄派。濮阳的烧饼跟新疆的馕有点像,但是没有馕那么大,也比馕更柔软。可惜实在是肚中太饱,如果只吃一个包子还能尝试。

        制作烧饼的过程,我们叫“打烧饼”,至于为什么是打烧饼,我也不得而知了。打烧饼的炉子,不是缙云烧饼或者烤红薯那样的一个桶,而是下面一个半截的桶上面倒扣一个锅或者就像这天见到的这个炉子,干脆两个锅一上一下。下面的装炭火,上面的用来贴面饼。看着上面倒扣着的大锅,颇有点倒扣在大地之上苍穹的意思。师傅把面饼做成形,撒上一层白芝麻,把面饼扣在手背上,伸进火炉里一贴就把面饼贴在上面的锅里了。小时候总感觉打烧饼师傅真厉害,手伸进火炉也不怕烫,还能奇迹般地把面饼贴在上面。烘烤一会面饼表面就变成金黄色了,芝麻也烤出了香味,从炉中飘散开来。看着熟了,师傅就用铲子一个一个的铲下来,早已有排队等候的人在一旁了。人们都想吃上一个刚打好的烧饼,香、热又劲道,可惜我没这个口福了。

      往前走了几步,又看到了另一种名吃:壮馍。说是“馍”,但并不是只有面,一层面一层馅,一层馅一层面,厚度有一元硬币立起来的高度那么厚,圆圆的直径有30厘米左右。馅里有粉皮、大葱、大肉,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顾名思义,壮馍,壮者也。有民谚为证“上面烘,下面烧,女人吃了不撒娇,男爷们吃了好杠腰”。壮馍是干粮中巨无霸,其“味”之香、其“劲”之足,非亲口品尝,难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里,美在心里。也只能回忆下记忆中的味道了。

      不敢再多停留,怕是被香气缠住了脚步,坐车到车管所。在车管所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濮阳跟一线城市的差距。换证是需要拍照和简单的体检的。我上次在杭州车管所,拍照和体检只在一个一体机上就可以完成了。在濮阳还是人工,而且人工很多:一个人收费,一个填表,一个人检测色彩辨识度,一个人检测视力,一个人查看肢体活动性,一个人再给收据上盖章,最后一个人录取信息,光一个简单的体检就用了7个人,还不算拍照的两个人。在杭州,一台机器就搞定,在这里要用将近十个人,真是效率太低,而且人工成本肯定比一台机器高很多,可能是增加就业吧。

        因是当天晚上从郑州回杭州的车,看时间订了从濮阳到郑州的火车票。濮阳站开通客运也就3年多时间,我之前也只坐过一次。这趟车也就四站:首发濮阳,途径安阳、新乡,终点站郑州。

图片发自App

      到濮阳站的时候,看到有卖凉皮的三轮车,不觉有些小欣喜。中午吃太饱错过了太多,到濮阳不吃凉皮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是因为不饿,就让老板卷了一张凉皮带着路上饿了再吃,5块钱,很便宜了。凉皮卷着吃,估计也是濮阳的特色了:凉皮铺开,把黄瓜丝、香菜、辣椒油、花生酱调拌好,摊在凉皮上,一卷,拿着就能吃。高中在县城上学,那时一个烧饼5毛钱,一张凉皮两块钱,一手拿着凉皮一手拿着烧饼,吃得很是满足。

   

      如今我手里还是拿着一个卷着的凉皮,这也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濮阳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