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瑶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微妙局面,迫使他超越《孙子兵法》,才能把这一仗打赢?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答:1、面对三家联军的进攻,赵无恤率领余部,躲进了晋阳城。此时,智瑶面对的微妙局面是:
①必须攻
《孙子兵法》云“其下攻城”,但对方选择了城防战策略,智瑶只能被迫攻城,别无他法。
站在智瑶的角度,划算的做法显然就是放弃这次军事行动,反正也没有任何损失,甚至还可以趁机占领赵氏家族的其他地盘。比如长子城和邯郸城,听任赵无恤困守晋阳一座孤城,总有他熬不住的一天。
但问题是,这样的办法虽然在战术层面上成立,却没法在战略层面上成立,因为退兵就意味着示弱。智瑶只要稍一示弱,韩、魏两家对他的畏惧感就会减轻,也许就会以赵无恤为榜样,壮起胆子做出反抗。
②必须赢
作为威权型的领袖,智瑶必须得赢,还要赢得干脆、漂亮才行。
在智瑶而言,只有以绝对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正面攻克晋阳城,才能在晋国立威,震慑人心。
这是威权型的领袖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只要有一次失败,威权就会动摇,队伍就容易散掉。
所以强攻晋阳,在战术上虽然很不明智,在战略上却非此不可。
③敌我双方人心向背不同
对方“城池坚固,军民同心”;
而己方人心问题是:首先,大家是来抢劫的,卖力气可以,卖命就犯不上了,攻城绝对是卖命的差事;其次,三家联军并不齐心,谁都担心自家如果损耗太大,会被别家顺手吞掉。
2、这样的微妙局面就意味着,智瑶不但必须赢得漂亮,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损耗。这就好比要求一个厨师只用几粒米蒸出一大锅饭,怎么可能呢?
智瑶还真的想出了办法:用水利工程来代替人力强攻。
二、为什么说智瑶的水攻超越了《孙子兵法》,具有开创性?智瑶的水利工程效果如何?简述后人吸取智瑶的经验教训,水攻成功的一个经典案例。
答:1、为什么说智瑶的水攻超越了《孙子兵法》,具有开创性?
①在孙子看来,水的军事意义是“绝”,而不是“夺”。
《孙子兵法》里,“火攻”有专门的一章,内容很丰富,但涉及“水攻”的内容只有三言两语。
在“火攻”一章里有这样的话:“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在孙子看来,水的军事意义是“绝”,也就是起到阻隔作用:所谓敌人,在水一方。但是,水不能消灭敌人。水是防御力,而不是攻击力。
②智瑶超越《孙子兵法》的地方就在于:他把水当成攻击力来用了。
联军的水利工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在晋水上游修建堤坝,拦河蓄水;第二,根据地势挖一条运河,把水引到晋阳城下;第三,引来的水不能外泄,所以联军围着晋阳城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大堤。
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何等惊人的创举。
在孙子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无法想像智瑶所能达到的工程规模。
2、智瑶的水利工程效果如何?
作为新生事物,智瑶的水利工程并没有尽善尽美,引来的水既不能一下子冲垮城墙,也没能没过城墙,把城里的守军淹死,只是一直把城墙泡着,等着哪一天能把城墙泡烂一部分。
《资治通鉴》并没有记载围城耗费的时间,如果依据《战国策》的话,这一泡就是三年。
兵贵神速,三年实在太久了......
(BC455攻晋阳城,BC453智襄子身死族灭)
3、简述后人吸取智瑶的经验教训,水攻成功的一个经典案例
后人很能吸取智瑶的经验教训,大约一个多世纪以后,秦国名将白起攻打楚国鄢城,照搬智瑶的办法,引鄢水灌城。
白起的工程水平应该比智瑶有了不小的进步,水流直接冲垮了鄢城城墙的东北角,城中百姓顺水漂流。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城东堆积了几十万具被淹死的尸体,臭不可闻。
三、《墨子》是怎样的一部著作?如果你是战国时代的一名将军,随身只能带一部书,《孙子兵法》和《墨子》你会选择带哪一部?为什么?假如赵无恤可以提前读到《墨子》中的《备水》篇,他将怎样制定防御水攻的具体方案?《墨子》的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但在上述的方案中,我们也看到了“恶”(比如,扣人质),这种恶是不是背离了核心主张?
答:1、《墨子》是怎样的一部著作?
《墨子》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部重量级的半军事专著。
后人通常把《墨子》当成哲学书,其实《墨子》里边有很多具体的军事技术内容。
2、如果你是战国时代的一名将军,随身只能带一部书,《孙子兵法》和《墨子》你会选择带哪一部?为什么?
带《墨子》。
因为《孙子兵法》不仅偏重于军事哲学,而且很多战术都落伍了。
但《墨子》是同时代的,有与时俱进战术,且以工程师的思维研究军事技术,实实在在,具体而微,可以拿来就用。
3、假如赵无恤可以提前读到《墨子》中的《备水》篇,他将怎样制定防御水攻的具体方案?
①假如赵无恤可以提前读到《墨子》,就可以选择这样一种方案:把城里的小船连起来,当成冲车,放出城外,去冲击围城的长堤,冲垮一个口子泄水。
②《墨子》不但给出了船队的规模,组织结构,船上的兵种配备,城头弓箭手的配合方式,甚至还考虑到了士气问题:出城的人相当于一支敢死队,但怎么才能让这些人拼命呢?
他们如果多为自身着想的话,显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一箭不发,直接向敌军投降。
③所以《墨子》认为,敢死队的人选需要提前就准备好,再专门找一处房子,把他们的父母妻儿扣作人质。
4、《墨子》的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但在上述的方案中,我们也看到了“恶”(比如,扣人质),这种恶是不是背离了核心主张?
①《墨子》的核心主张虽然是“兼爱”、“非攻”,墨家弟子还很喜欢到处急人所难,满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操,
②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既然要打就要打赢,既然要打赢就免不了一些非常手段。
③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这就属于很典型的“必要的恶”,《墨子》对此并不讳言。
(关于“必要的恶”,复习一下《熊逸说苏轼》“11 为什么说诗人名号委屈了苏轼?”“......天下万物,各得其所,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如果非要把假恶丑斩尽杀绝,那就会像秦始皇那样,让智、勇、辩、力四种人得不到安定的归宿,只要法网稍有松动,这些人就会兴风作浪。
难道就该把他们供起来,让他们吃白食吗?从正当性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应该,但只要务实一点来看,这就属于“必要的恶”,虽恶但有必要。
接纳“必要的恶”固然不好,但问题是,剔除“必要的恶”只会更坏。
《熊逸书院》的老同学应该能够联想到霍布斯的《利维坦》。在霍布斯的学说里,国家作为利维坦,正是这种“必要的恶”。我们越是了解近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就越会惊叹于苏轼的洞察力......”)
四、从智瑶的水攻策略,我们看到《孙子兵法》的打法在那个时代就已露出落后于时代步伐的疲态了,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孙子兵法》的打法更是不断被突破,被颠覆,但从古至今一直被热捧。与之相对的是具体而微、可以拿来就用的《墨子》的兵法内容,无论在古代世界还是在现代世界,都不大受到重视,为什么?
答:①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内容过于具体了,太具体就意味着适用范围太窄,不像《孙子兵法》有很多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用在两千年前的白刃战也行,用在两千年后的商战也行,甚至用在办公室里勾心斗角也行。
这和文艺作品的传播特性高度一致,适度的抽象性才能促成良好的传播性。
②《墨子》的传播不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对技术总是抱以轻蔑的态度,高级知识分子耻于谈论技术问题。只有在兵临城下、火烧眉毛的时候,技术问题才显得至关重要。
(复习一下,为什么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说反了?)
(《唐诗进阶20讲》“07 诗歌抽象好还是具体好?”
“......彭民望作为赠诗的对象,文化水平又和李东阳相当,自然能够看出诗的好处,被感动到老泪纵横,但在普通读者的世界里,这样一首诗显然“文胜质则史”,注定没法流传。
我们还可以退一步说,即便普通读者都有相应的学养,对这样的诗可以轻松读懂,但它依然流传不开。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写得太具体了,具体到只能用在彭民望一个人身上,很难用到别人身上。
除非你有和彭民望一样的背景,一样的经历,才有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被这样一首特定的诗歌打动。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句老话来理解。常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话其实说反了,因为假设“越是民族的”就意味着越具体。越具体就越不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而“越是世界的”意味着越抽象,越抽象就越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
所以各种地方戏很难走向世界,但好莱坞大片可以全球通杀。
更好的例子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