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专刊(四)

      摆金,用惠普话说似北京,然而一个是中国的首都,一个是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一个乡镇,一个是中国的名片,一个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虽然如此,作为一个90后,我却亲身经历了她的重大变化。目睹了她从漆黑村落到如今的灯火阑珊,饥肠辘辘到今天的鸡鸭鱼肉,从前的茅屋到现在的高楼平房,从以前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到现在的私家车和智能手机。我们再看看农民的思想和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学生已不足为奇,人们从以前的物质需求到今天的精神需求,无一不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福利。

      一、改革开放之生活篇

      1994年,村里好多人家都吃不饱。我二姨家一共7口人,每年都在饥饿中度过。每天一顿三餐就是苞谷饭、麦子饭,下半年就要开始购置玉米和麦子,一年四季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盛宴”,所谓的“盛宴”也只不过是一顿白米饭和几个像样的肉菜。现在路通了,每天下午都会有客商拉着水果菜类等走村穿街,人们不仅吃的饱、还吃的好,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小时候最讨厌下雨,出门都带着斗笠,身上披着一张从肥料袋里抽出来的油纸,顶着狂风暴雨出去干活,全身总是湿漉漉的。

      村里都是“望天水”、“靠天吃饭”,每年插秧时节,为了抢占雨水,人们都顶着雷雨天气,牵着牛连夜耕田,连我和刚刚8岁多的弟弟都要被派上场。现在,每逢下雨天在街上看到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手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伞,在政府的帮扶下,大部分村里都修筑了水利,大部分农家都用上了机械化,提高了耕作效率,再也不用连夜耕地。

牛耕

      二、改革开放住房保障篇

      1994年,村里几乎都是茅草房、土房、木房,仅有三户砖房,我家就是其中一户,而且是历经三年才建成。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家户户楼上楼下都放着各种木盆接漏雨。每当刮大风,大家都会紧张地害怕屋顶被卷走。大雨过后,大家总是要对房屋进行整修。那个时候,火灾时有发生。记得隔壁的村落,一不小心,一场火灾烧掉半个村子,圈里的猪变成了烤猪,随地都是来不及逃走的“烤鸡”、“烤鸭”等,一大半村民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再看看现在的村落,无一不是高楼平房,甚至有的人家还建起了小别墅,就连村里的低保户也在政府的帮扶下建起一层平房,再也不用担心各种雷雨天气,忍受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恶劣环境。

土木住房

      三、改革开放之用水篇

      现在村里吃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吃水问题。从我上三年级开始,每天早上早早就被吼着起床,迷迷糊糊的就抬着两只小桶到村脚的水井取水,以至于每天早读总是迟到。每年夏天总是发生旱灾,全村就开始吃路边水牛常年的“泡澡”水,待那几个又脏又臭的水池干涸后,一群小孩放学后就抬着小桶到离家两公里的地方守着快干涸的泉眼,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水一点一滴的冒出来,一点一点的舀到桶里,大人就要步行十几公里到摆金河取水,有的就牵着自家的“宝马”去驼回来。建起平房后,大家就喝自家房顶的积水,常常伴着青苔。而现如今只要扭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来到了家里。

      四、改革开放之用电篇

      1994年,村里仅仅只有几户人家能用上电。每天天微黑,家家户户都紧锁着大门,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紧张地进行家务分工,有的准备第二天家禽要用的食材——猪菜,有的在准备晚餐,有的在轧牛草,有的在……。极度困难的人家甚至连煤油灯都点不起,只能去山上挖一些松毛衣(带着松树脂的树干或者树根)回来凑合着用,或者烧一些橡胶照明,晚上早早的就睡觉了。后来村里家家户户都通电了,依然三天两头停电,家里时常都要点蜡烛或者煤油灯。然而现在一出现电力故障,有关部门会立即进行维修处理,短时间恢复用电,保证电力通畅。

      还记得那个时候全村就只有几台黑白老电视机,每天晚上主人家总是客席满座,去的晚就只能踮着脚尖站在门口观望,却阻挡不了那份激情。散场时总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盼着第二天到来。放眼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彩色液晶屏电视,村里几乎都安上了互联网,每天都能通过电视了解全国近期发生的事情,影视作品应有尽有,不仅拉近了老百姓与国家的距离,同时增加了生活情趣。

煤油灯

      五、改革开放之教育篇

      1997年,我们没有学前班,没有幼儿园,上学就要等到7岁,年龄不足就不能进学校。当时,我们一个年级有两个班,每个班就有60多个人,平均三个人挤一个桌子,写字的时候手臂都是歪曲的,凳子有的都是“三条腿”,书箱有的没有底托,上课时书包只能放在地下或者背着。每到下雨天的时候,房屋总是漏雨,教室总是湿的,老师的讲课声总被淹没在雨声中。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考试,我总是被叫去印试卷,拿着滚压板来回的滚压,硫酸纸上总是留着浓浓的煤油味。

      冬天,许多同学都拿着火盆到学校来,烧的全是木柴。整个教室就像点了烟雾弹一样,整个教室都是烟熏、呛味,看着大家被熏得两眼泪汪汪,既好笑又可恨。

      如今的教学楼全是两层楼房,老师的宿舍都是带独立卫生间,已不再是当初的破瓦房。教学桌椅都是独立的铁桌椅,安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起了橡胶跑道,吃上了免费的教学午餐,下雨天也能安心的听课,有了独立的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等,每天上学放学都有家人接送,再也不用自己走上十几公里的路程。

烧火取暖

      六、改革开放之医疗卫生篇

      还记得我爷爷去世时的情景,2004年我读初一,周五放学回家,给爷爷买了一双解放鞋,兴兴冲冲的回家,当我准备将鞋递给爷爷时,发现爷爷的手在不停地发抖。当时医疗条件特别差,看不起医生,等我父亲将村里的医生请到家里时,已无力回天,就这样我爷爷就在我怀里安详的“睡着了”。因为这个事情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时不愿和我父亲说话,认为就是他们的不负责任、迂腐的思想让爷爷早早地离世,后来我才明白,不是不想,只是看病难是当时现状。

      2013年,我大三,突然家里来电话说奶奶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当时心里既担心又高兴,担心的是奶奶的病情,高兴的是奶奶被送到了县里的医院正在接受治疗。原本生病是件坏事,然而我却出现因住院治疗感到高兴的变态心理,这就是贫穷带来的变态现象。虽然奶奶没过几年就离世了,但感谢此生没有让我抱着对爷爷一样的遗憾留存。

      如今,国家出台的农村医疗补贴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技术也大大的提高,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问题。此外,每年国家还会安排医疗团队下乡给老人免费做体检,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地的享受国家的政策。

      七、改革开放之通讯网络篇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事情,我就成跑腿的、成传话筒,挨家挨户通知,每次都不厌其烦,但是又无法抗拒。当我父亲买了一部诺基亚直板机时,别说我有多高兴了,再也不用摸黑、担惊受怕的去通知左邻右舍。

      村民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最多与邻居串个门,聊会天,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后来,出现了智能机,有了微信,一时间山歌群成了潮流,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忙里偷闲的老农放着微信群里的山歌,听得津津有味。远在他乡打工的年轻人也可以随时通过视频和父母、孩子聊天,填补了心中的那份遗憾,拉进彼此的感情。

      随着实现农村百分百网络覆盖的国家政策,农村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走进乡村,好多老农赶起时髦,纷纷到当地服务站采购一些日常用品,既方便又便宜,别提有多高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专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