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史记》记载:“鲁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
孔子周游四方,主张得不到施展,在陈国停留了很久,这时,鲁国国君派使臣来召冉求回国。冉求将要启程的时候,孔子说:“冉求要得到大用了。归与!归与!我也回家乡去吧!”“吾党之小子狂简”,“狂”,志向很大;“简”,略于事,经验不足,粗率简单。
我的弟子们志大才疏,但斐然成章,文采可观。“不知所以裁之”,就像一段布匹,已经织好了,就看怎么裁剪啊!这是孔子感受到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没有机会施展,决心投身教育事业,为自己道学之传,为后世计,继往圣而开来学,教万世而无穷。
❤️赋能王解读❤️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上一章我们讲到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特别提到愚不可及是一种高深的智慧,不是愚蠢的不得了,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今天在再学新的一章,这一章不是评价某一个人,而是评价自己的弟子们,借以此来表达自己出门在外很多年,想回国发展的一种心态,以及理由。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这里面就牵扯到《史记》里面有过记载,说鲁国使者召冉求回国,冉求在要出发的时候,孔子说鲁人招冉求,鲁国人就是我家乡的人啊,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是要大用了。
因此,孔子有“归与”之叹。
那个时候,孔子周游四方,已经在外边十几年了,主张一直得不到施展。
在这里大家要明白,不是没有人用他,他也不是得不到做高官的机会,只是由于很多时候与他的理想相悖,因此他不屑于去做,他更多的是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安天下,利社稷。
毕竟岁数也大了,在外面漂泊也久了,经历了世事沉浮,人世沧桑,正好有这么一个契机,冉求被召回国了。他也就有了自己的一番感叹。
他感叹什么呢?
国家天下想要安定的话,必须要以教育文化作为基础,教育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
你做个官只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你要是做教育的话,培养出很多学生,把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好,风气带好,形成一种风气,那么它会有利于千秋万代。
所以他决心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讲学,因此很感慨的说,回去吧,回去吧。
接下来这一句,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先解释一下,“党”就是古代的乡,是五百家为党,就这一片地方,相当于我们一个乡或者一个大村子。这里边其实是指的跟随他的学生,我们说过,孔子有弟子三千,当然这只是个约数啦,就说明多。
“小子”就指的是学生,跟随自己的年轻人,因为他大大的有名,著名的教育家,非常有声望,吸引了很多人跟他学习,从各国而来,不远千里而来,当时全中国有那么多诸侯国,哪个国家都有他的学生,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那狂是什么意思呢?
狂指的是豪迈、慷慨、志向远大。
大家知道,年轻人都有这个特点,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要么想长大当一个科学家,要么梦想长大当个明星,想当个政治家哈,做个官儿,每个人都志向很远大。
这就是年轻人嘛,年轻人没有一点轻狂,到大了以后不就傻了吗。对未来充满了许多幻想,等到成年以后才发现连想当国家主席了,最后来当个家长都很难,这边就是狂,年少轻狂。
那简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经验不足,粗率简单,轻易草率。
为什么简呢?
根本原因是经验少,没有经过事儿,把很多事情都想的很简单,好像是怎么那么复杂呢!本来很简单的事儿,让我处理如何如何,这是想象,等你真正处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都是历史积弊,你想改,哪有那么容易啊,牵一发而动全身,太难了。
由于年轻人有这两个特点,一个是狂,有大志向,这是好事情;另外一个是简,经验不足,经阅历少,所以说做事很容易有问题。
怎么办?需要有人正确的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教育引导他积极向上。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为人处事等等。
在这里给大家引用一首诗,是陆游写的,很有名。你听了以后你就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这首诗其实最能够表现出年少轻狂,而岁数大了以后才发现自己那种无奈了。
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可爱可嘉,等到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一无所成,这才发出感慨,小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
就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儿,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
这就是狂简中的狂。
❤️第二个就是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好像想得到就能做得到一样。其实哪有那么容易啊,你想北伐,它有大环境,说咱说了不算,对不对?
孔子就感叹说,跟随自己的年轻人都是好苗子,都有大志向。文采很不错,素有豪气,指点江山,对天下事有很多想法。
就像我们现在,搞书刊出著作,大谈国家大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
这是两回事儿,要想做到事事合意,没有几十年亲身艰苦的经历,你是很难了解的,你是很难处理好的。
那怎么办?为了防止年轻人犯错误,走弯路,因此孔子经历了那么多事,觉得要回国教育下一代,决心把精力放在教育上,培养国家的人才才是根本。
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就是说,年轻人够狂有豪气,但是看事情太简单,鉴别虽然有,却不知道如何去裁取,到底该不该啊?怎么样?能不能?都不考虑。
打个比方,就像一块布匹,绸缎非常好,但你不能穿着布吧,你需要做成衣服。这个衣服穿在身上得体,才能够显示出你这个布的好,才是真的好。否则一件衣服,给你裁的乱七八糟,也没法穿啊。
而孔子呢,就要做这个做衣服的技师哈,就相当于服装设计师,把这块布裁剪的合身大方,让人穿在身上就显得富贵,显得得体。
其实这一段,从实际上来说,应该是孔子晚年回国要讲学之前的情况,为了整篇论语的行文,特地安排在了这一篇。
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陈蔡之间,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了困难。说实话,孔子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多次遭遇生死危机,有一次被困了三天,捞不着吃饭,差一点就客死他乡。
经历了那么多,也看透了世事,光指望自己带着这帮学学生,安顿不下来,有点困难,与其如此,不如发展教育回国讲学,于是才发表了这个宣言。
其实大家想一想,孔老夫子的这一番感叹,为他以后大兴教育作下了理论基础,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番感叹,才有了我们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的几千年,从孔子诞辰到现在已经足足2500多年了。
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事儿,内部纷争,外敌入侵,什么匈奴、突厥,契丹,各方强敌,包括蒙古、后来的满清,包括后来的小日本,八国联军。
有了那么多困苦,但文化精神一直不倒,源远流长,不管经历多少困难,只要国家稍微好一点,立马就开始大兴教育,每一个人,不管识不识字,有没有学什么知识,但这种文化素养,基本的道德准则口口相传,以身示范。孔老夫子真的是起到了太大的作用。
刚才我说了一下孔老夫子的发心以及感慨。
那有的人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不应该这么解释。
比如说樊登他就认为这是孔子夸自己的学生,说你看看我底下那帮学生们,一个个都非常有志向,文章写的也好,文采风流,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们了,有这种感叹。
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不是这样的,对于孔老夫子来讲,他站在这种高度。他绝对不会发出这种感慨,你们都很厉害,都快出师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给你们提供帮助了。
那怎么可能呢?孔子的思想境界远不是一般学生,特别是普通学生所能达到的。
所以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一定要有背景,知道什么背景下,他是什么人,他说什么样的话,才是恰当的,才是合适的。
也就是说要有历史环境,包括在今天我们很多事儿都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么做,都是有背景的,脱离了背景,你解释的再好都没有用,因为它不实际。
说到这里,再和大家讲一讲。一个人,一个上进的人,他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年少的时候一定要志向。就像孔子说的,狂,年少不狂,什么时候狂啊,这里的狂就是要有志向、要心怀大志,有大志的人,有目标的人,我们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够有大成就。
否则的话,从小就说我就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就做个农民就好了,我就做个工人就好了,我只够吃饭就好了,看到美女不动心,我就娶个普通人就好了,我相信没有人这样的。
有大的愿景,有高的目标,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高,看得更广阔。
第二步,就切切实实的行动,在行动中,你才会发现,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你才会有切身的体会,及时的调整和修正小目标。
让我们的阶段性目标能够够得着,不至于太难而放弃,也不至于太简单而轻易得到。
轻易得到的目标还叫什么目标啊?这个水杯子就在身边,拿起来就喝了,那还有什么挑战吗?经历点困难,这样我们才能走远。
这就是第二步行动,在行动中思考。
最后,要想成为大气,还需要多番的打磨才行,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美玉不经过雕琢和打磨,都只是凡品,经过细心的琢磨之后,才能成为无价之宝。
举一个例子,苏轼在少年时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有些看不起旁人。
有一天,他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了一副对联儿,借以标榜自己的才学,对联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此时正好有一老者看见了他,觉得苏轼有点轻狂,便写了一个生僻的字让他读,苏轼不认识那个字儿,顿觉自己夸下了海口,一时羞愧难当。
于是,后来他把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并在家中更加努力的学习,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假如当初没有人及时的将其嚣张的气焰给打击下去,也许大家在史书上就找不到满腹经纶的苏东坡了。
刚刚我说的人生的三阶段儿,少年励志,切实行动,然后经历坎坷和挫折,不断的去雕琢,最后成器。
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真的需要有名师指路。
大家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这里的意思大家好像说那有名师指路也只有他就好了吗?不是的。意思是说我们既要读书多向前人学习,因为那个是经验,但也是死的,因为我们无法融会贯通,还需要走万里路多经历的事。
行万里路不行,还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在现实中磨练,在这种时候增长智慧,最后还要有名师指路,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让你成才。
相对来讲,如果有名师来给你指路,跟名师才会出高徒,换句话说,高徒才会成就名师,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大家都珍惜,我们有孔老夫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历代的教育大家,让我们中华文明有了那么好的传承。
到今天,我们现在有这样好的机会,有那么多牛人,有成就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多虚心求教,好好做事,做出成绩,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个时代。
好的,又是半个小时,咱就到此打住不再讲了,也差不多了。
明日预告: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